“今天,我們或許可以展望一下未來小農經營的場景是什么樣子的。”11月19日,在第五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上,陶氏杜邦農業事業部大中國區總裁黃田強為大家描述了這樣一幅場景——
小農戶可以登錄在線土地管理系統,根據他的種植意愿、資金的體量和回報的期望,來選擇自己希望種植的地塊進行租賃、流轉、承包;在種植的過程中,他可以運用手機App來管控他所掌握的土地,通過基于地面的、天空的衛星遙感數據實時監測土地上發生了什么樣的病蟲害、作物的生長水平怎么樣,來作一些決定;當他需要購買農資或售賣農產品,有很好的在線交易平臺可以把供貨商和采購商聯系在一起……
黃田強說,伴隨著云端社交工具、互聯互通、大數據的整合,農業領域其實蘊藏著無限的可能。當天,與會者就小農生產如何納入現代農業軌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小農創造輝煌的農業文明
在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論斷。
對此,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一局局長趙陽研究員指出,中國的小農經濟有上千年歷史,它曾經創造了農業文明的輝煌歷史,這是大家公認的。
中國供銷集團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辦公室主任陳靜波認為,小農生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幾千年中國農耕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源泉。從歷史來看,不僅是中國人的一種生產生活方式,還孕育出了濃厚的家國情懷和鄉土情結,是農業文明的一種獨特印記和文化圖騰,在傳承傳統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建設生態文明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小農生產與適度規模經營兼容并存,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長期特點。”陳靜波說,小農生產是符合國情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農業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截至2016年底,全國有2億多農戶,人均土地面積一畝三分,戶均不過10畝;我國地形復雜,山地和丘陵占國土總面積的4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僅占12%,各地資源稟賦不均衡,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差異大,有的地區以平原為主,適合規模經營,有的地區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塊較為零散,只能搞家庭經營分散生產。
同時,小農生產還是現代農業的有效補充,是實現糧食安全和農村穩定的重要保障。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比,小農生產勞動方式靈活,能夠適應不同生產力水平,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農生產既能滿足農民自身的口糧需要,又能為糧食流通和糧食商品化提供穩定來源;另一方面,在城鎮化和工業化沖擊下,小農生產為廣大農民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為我國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廣闊的回旋余地。
陳靜波認為,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是實現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但是,小農生產尚存在生產規模小、要素集聚能力弱、抗風險能力差、缺少技能等不足,而我國促進小農生產的生產體系尚不完善,服務體系相對欠缺,支撐力量不夠強大。因此,要加大國家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支持小農生產發展的政策體系。
他建議,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從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加速引導小農生產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要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促進小農生產發展的服務體系。
社會化服務架起橋梁
“成熟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對我國小農戶生產非常重要,它架起了小農戶和現代農業之間的橋梁。”趙陽說。
在這方面,供銷合作社的經驗值得借鑒。陳靜波介紹,供銷合作社發揮比較優勢,在為小農提供社會化服務、推進農業現代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首先,他們加快發展三位一體的綜合合作,為小農生產搭建綜合平臺。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的綜合合作,是把小農生產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有效途徑。供銷合作社系統正在認真總結和積極推廣浙江經驗,因地制宜發展三位一體,把供銷合作社的流通優勢、農民合作社的生產優勢、信用合作社的資金優勢有機整合起來,打造服務小農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
其次,他們大力發展農村電商,打造供銷e家電商平臺和縣域流通體系,聚焦核心業務,推動農產品上行,重點發展農產品B2B業務,探索利用供銷社系統內的豐富倉儲物流資源打造智慧物流,構建農產品加工分撿物流集配等流通體系。截至2017年11月底,供銷e家已建成縣級運營中心217個,物流配送中心77個,鄉鎮網點2000余個,村級網點近30000個,農副產品銷售額達到2.1萬億元,電子商務銷售額1376億元,極大地緩解了小農戶的賣難和增收問題。
德國經驗:家庭農場是農業骨干
此次會議上,來自國外的經驗也讓人們重新認識小農生產。
中德農業中心項目主任霍康得介紹,在歐洲、在德國,對于農場規模大小的話題已經爭論了200多年。農場的規模根據現狀或者現實不斷變化。不過,他強調,基于家庭為單位的農場是成功的,“因為在歐洲,絕大多數的農場都是家庭農場,他們是有競爭力的,也是農業部門的骨干核心”。
在德國,小農場主的發展得到了開放的政策支持、直接支付的資金支持、合作社的服務支持,以及教育融資等金融幫助。
霍康得認為,結構性的變化對中國農業來說并不是一種威脅,而是機遇。“我很高興地看到,中國能夠建設非常具有競爭力的中型家庭農場,這種農場也是歐洲農業部門的骨干。”如果沒有職業化的農民,就不會有農業的未來;農業部門也會越來越一體化,需要像合作社這樣的組織機構和服務,也需要當地的初級加工企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 2017-11-2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