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對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意見》指出,西藏、四省藏區、南疆四地州和四川涼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以下簡稱“三區三州”),以及貧困發生率超過18%的貧困縣和貧困發生率超過20%的貧困村,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是脫貧攻堅中的“硬骨頭”,補齊這些短板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關鍵之策。
眾所周知,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時限。全面小康的實現需要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均衡發展。然而,貧困問題當前正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致命短板,而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而言,“三區三州”堪稱我國發展短板中的短板,更是關鍵所在。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推動脫貧目標的達成,方可讓全面小康的實現彰顯出本質意義。
資金保障是脫貧攻堅前提
確保脫貧攻堅目標達成,勢必需要不斷增加脫貧資金以及相關項目的保障實施,近年來,扶貧脫貧領域從未間斷的政策部署就是在不斷地對外加深這樣的認識。此次《意見》也明確提出“中央統籌,重點支持‘三區三州’”的政策要求。《意見》要求,新增脫貧攻堅資金、新增脫貧攻堅項目、新增脫貧攻堅舉措主要用于深度貧困地區。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扶貧支持力度,加大項目布局傾斜力度,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實施力度,加大生態扶貧支持力度,加大干部人才支持力度,加大社會幫扶力度,集中力量攻關,構建起適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需要的支撐保障體系。
近年來,圍繞脫貧、減貧國家層面開始部署精準扶貧的戰略實施,脫貧政策更是一脈相承。從2011年發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指明進一步加快貧困地區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到2015年11月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對2020年實現脫貧明確總體目標;再到2016年10月發布的《脫貧攻堅責任制實施辦法》,為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明確自上而下的工作機制,并構建了一套各司其職的責任認定體系;最后2016年底國務院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明確了最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黨的十九大報告又作出我們進入“新時代”的科學論斷,同時明確指出了“新時代”下民生領域的新特征,即“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根據十九大報告,從現在到2020年,中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那么,做好全國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更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絕無退路。同時還要讓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普遍認可,并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以資金保障投入為前提,脫貧工作絕非僅限于此。《意見》提出,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要落實行業主管責任,對“三區三州”和其他深度貧困地區、深度貧困問題,予以統籌支持解決。重點解決因病致貧、因殘致貧、飲水安全、住房安全等問題,加強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政策支持和兜底保障工作,打出政策組合拳。
“脫貧目標的兌現不單單意味著讓全部貧困人口在經濟上脫離貧困,還要在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都實現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全面對接,徹底消除貧困。”中國人民大學發展中國家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彭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公共服務的提升對貧困地區而言至關重要,而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更是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均衡發展的本質體現。
扶貧政策落實須良性制度保障
脫貧攻堅并非易事,我國想要實現這樣的宏偉目標注定困難重重。尤其是正處在轉型調整的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在扶貧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績的基礎上,尚未實現脫貧的任務領域注定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意見》提出,地方要統籌整合資源,緊盯最困難的地方,瞄準最困難的群體,集中力量解決本區域內深度貧困問題。
一直以來,包括學界和決策層在內的一致認識是,對于地方實施脫貧、減貧工作而言,必須配套實施科學有效、自上而下、責任明晰的工作機制和責任體系,否則,極易造成扶貧政策落實環節出現紕漏。對此,《意見》提出,要落實脫貧攻堅省負總責的主體責任,明確本區域內深度貧困地區,制定計劃,加大投入。要做實做細建檔立卡,加強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和精準退出,實現動態管理,打牢精準基礎。要加強駐村幫扶工作,調整充實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明確工作任務,加強日常管理。要實施貧困村提升工程,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
以確保資金的高效實用為例,彭剛認為,對我國而言,在已經明確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基礎上,必須確保高效率地實施和執行任務部署,避免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尤其是要找到符合當前背景下推進扶貧工作實施的工作方法。”彭剛說,“這一點對于應對脫貧目標任務的緊迫性而言非常重要。畢竟,從現在到2020年目標實現的節點看,留給目標實現的時間并不多。”
除了資金的投入與科學使用,在彭剛看來,要打好脫貧攻堅戰、徹底消除貧困,根本上還是要促進農業人口轉移和加強人力資本投資。他說,解決貧困問題是需要較大投入的,這些投入包括財物、人力、技術、管理、時間等。因此,在有關政策設計和工作安排上,必須確保國家和社會有限的資源用好、提高效率和提升效果,努力形成良好穩定的發展、扶貧和脫貧的良性機制。
《意見》要求,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要繼續發揮我們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發揮貧困地區貧困群眾主動性、創造性,凝聚起各方面力量。堅定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加強扶貧資金監管,解決形式主義等傾向性問題,激發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內生動力,確保完成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任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2017年11月2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