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把“鄉村振興戰略”列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日前,著名“三農”專家顧益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鄉村振興需要在城鄉融合和聚變中,深入打造“美麗鄉村”的升級版,從而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進程,這同時也是21世紀生態文明時代發展的新趨勢。
在解釋城鄉關系時,顧益康說:“從歷史的視角來看,東西方文明的交替興衰,都是伴隨著鄉村與城市、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交替鼎盛。”
顧益康指出,在近代,中國每一次重大轉型時期的變革,都是從鄉村開始,而幾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也讓中國立于歷史的十字路口。基于國際形勢和基本國情,中國作出了發展方式的重大轉型,開始從高增長、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趕超型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模式,轉向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顧益康強調,中國是一個農民占多數的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生態文明時代將再度從鄉村文明振興起航。但鄉村振興絕不是鄉村復舊,而是在城鄉大融合和大聚變背景下,吸收了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綠色化新能量基礎上的鄉村重生和新生。
“目前像浙江等地區率先表現出來的城鄉融合和聚變新趨勢,城市的消費、投資等要素深度介入美麗鄉村建設,這也預示著中國鄉村振興的春天就要來到了。”顧益康說。
那么,如何才能實現鄉村振興?顧益康認為,中國鄉村只有經歷裂變、蝶變和聚變的“三變”歷程,才能到達理想彼岸。城鄉裂變是指通過提高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釋放出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能量。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鄉村資源要素的流失、農業勞動力的老齡化、農村空心化和環境臟亂差等諸多問題。
城鄉蝶變則是中央在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時,開始實施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政策,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這也是農村環境由臟亂差轉向文明美麗,實現廣大鄉村自我改造、修復和提升的過程。
城鄉如何聚變?在顧益康看來,就是讓城市的各種現代要素和資源深度介入鄉村、回流鄉村,推動形成城鄉融合、三產融合、產城融合、信息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多種所有制融合、生產生活生態融合以及城鄉改革融合的新態勢。
在顧益康看來,城鄉“三變”是不斷矯正失衡的城鄉關系的過程。過去由于工業化、城市化偏差,導致城鄉發展差距被進一步拉大,同時出現了城鄉環境污染、貧富差距、精神匱乏等一系列危機,亟須通過矯正城鄉關系,推進鄉村振興,來重新回歸均衡狀態。
顧益康認為,通過城鄉“三變”可以推動鄉村振興。
如今,在浙江的德清、安吉、桐廬等一大批美麗鄉村示范縣,率先實現了由暮氣沉沉的失落鄉村,向生機勃勃的美麗鄉村的蝶變,并且還帶動了民宿、農業休閑觀光等“美麗經濟”新業態的大發展,越來越多的先進生產要素開始回流農村。
顧益康認為,要實現鄉村振興的新要求、新目標和新任務,應該與美麗鄉村升級版聯系起來。具體來說,就是要抓住東部地區后工業化時代、后城市化時代到來的新機遇,進一步推動鄉村聚變,催生出與傳統“三農”完全不同的現代化的綠色新農業、美麗新農村和職業新農民。
何以體現“新”?顧益康說:綠色新農業,就是以三產融合為基本路徑,全綠色化、全產業鏈、高科技、高附加值、強競爭力、多功能化為特色,體現了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美麗新農村,既是農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園,也是市民休閑旅游、養生修性的生態公園,即以城鄉融合為基本路徑,以環境綠美、產業精美、生活恬美、人文和美、管理完美為基本特征的美麗新農村,體現了鄉村讓農民更幸福、也讓城里人更向往的新前景;而農民則不再是戶籍意義的社會身份,而是職業意義上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即愛農業、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顧益康判斷,城鄉大融合和大聚變背景下新“三農”的出現,將會給中國鄉村帶來又一次革命性的變革和新生,并且將對中國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供巨大的新動能。但是,當前這種城鄉大融合和大聚變遇到了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阻滯和困擾。
“因此,必須從客觀需求出發,抓緊推進新一輪的城鄉土地制度改革,形成先行先試的改革紅利,賦予農民平等的土地權利和財產權利,實現城鄉土地的同地同權同價和市場化配置。”顧益康總結說,就是要通過這種城鄉融合的體制改革,為鄉村振興掃清障礙。
顧益康強調,鄉村振興是一個偉大的系統工程,涵蓋鄉村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各個方面,必須遵循城鄉融合和聚變的規律,整體推進鄉村政治廉興工程、鄉村產業振興工程、鄉村生態綠興工程、鄉村文化復興工程和鄉村社會和興工程的“五興工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記者 蔣文龍 朱海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