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17年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深化之年,要抓好考核,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糾正“不嚴不實不精準”的問題,特別要糾正形式主義,嚴防弄虛作假。
11月30日,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華中師范大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在北京聯合發布了《中國精準扶貧發展報告(2017)》。
據介紹,該報告按年度出版,是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和華中師范大學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歷史節點聯合推出的智庫報告。
2013年底,以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為標志,中國開始實施精準扶貧,以《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為標志,在全國范圍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
至2016年底,中國精準扶貧取得顯著成效。數據顯示,按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2010年價格水平每人每年2300元)測算,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6年的4335萬人,累計減少5564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391萬人。
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宣傳教育中心主任黃承偉介紹稱,《中國精準扶貧發展報告》每年選擇一個最能夠反映上一年度精準扶貧實踐突出特征的主題展開研究,今年的報告聚焦于政策到實踐的轉化過程。
報告指出,粗放式扶貧到精準扶貧的轉變,全方位地改變了中國貧困治理的基本邏輯和運作模式。在中央精準扶貧頂層設計逐步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無論是治貧主體、治貧方式還是治貧客體都面臨理念、角色、方式、方法等多方面的轉變,對地方扶貧開發的具體實踐帶來眾多挑戰。
針對實踐中出現的一些不嚴不實不精準問題,報告指出,主要表現是脫貧計劃脫離實際,有的地方把脫貧工作“文件化”、“會議化”、“表格化”,有的甚至在考核評估中弄虛作假,搞喬裝打扮,組織群眾統一答復口徑,試圖在考核評估中蒙混過關。
針對精準扶貧主體(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報告分析稱,從幫扶工作來看,有的地方為圖省事、趕進度,大包大攬、送錢送物,“干部干、群眾看”,造成養懶漢現象。
報告認為,這些問題應引起高度的重視并作出政策回應。報告建議,2017年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深化之年,要進一步瞄準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因病致貧貧困戶,加大對典型的深度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支持力度。
此外,報告還建議,要抓好考核,發現問題及時整改,糾正不嚴不實不精準,特別要糾正形式主義,嚴防弄虛作假;要通過教育培訓等措施,增強基層扶貧干部“繡花”能力,提高貧困識別、幫扶、退出精準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新聞網 2017-11-3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