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農業部11月29日對外發布,我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全國整省試點省份已達28個,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2718個縣、區、市53.9萬個行政村,實測承包地面積15.2億畝,其中確權面積11.1億畝,占二輪家庭承包耕地賬面面積的82%;山東、寧夏、安徽、四川、江西、河南、陜西等7省區已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基本完成。
我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整省試點從2014年開始,目前,28個整省試點省份實測承包地面積達15.2億畝,這已經超過了全國第二輪農村耕地承包時測量的13.64億畝。
那么,多出來的1億多畝承包地是怎么來的?
四川,是全國率先探索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整省試點的省份之一。記者來到這里時,四川已經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基本完成確權登記頒證。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新增的耕地中不少是來自土地整理。
廣漢市華嚴村村支部副書記 汪明勇:“二輪承包的時候我們整村是1400多一點,土地確權后我們整村2051畝,確權后我們多出來幾百畝,主要是我們大戶把所有的溝渠平整、小田改成大田。”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耕地二輪承包時,當地不少邊邊角角的地塊由于地力特別差沒有被登記入冊,還有一部分是荒坡地。近年來,隨著土壤改良修復,這些地塊的地力都達到了耕地的標準。
德陽市雙東鎮東美村村民 鄧少模:“當時二輪承包的時候有二畝六分地,當時有幾塊沒報,因為土質不好,經過我們這幾年土地修復,這次土地確權就是按實際報的,有三畝多,有三畝四分多,增加了接近七八分,是實際的面積。”
德陽市雙東鎮東美村村民 林昌清:“有些坡地挖下來,全部改成田,面積就增加了,就屬于開荒增加的面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除了土地整理、改良等客觀因素帶來的耕地面積增加,還有個別主觀原因。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張紅宇:“在改革開放之初,基礎條件的約束,包括一些主觀的局部地區,測量不準產生的這么一個結果。包括當時還有稅收制度,我們擁有的地,我寧愿把它往小的說,也不愿意往大的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28個試點省份都已經完成了耕地面積實地測量,面積增加的現象普遍存在。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張紅宇:“包括在寧夏,包括青海、甘肅這樣的地方,我們這次確權登記頒證,我們像量化的耕地比過去多得多,即便是在湖南、湖北包括四川這樣的,傳統農區賬上的面積,和我們實際測量下來的面積,差了多個10%、20%也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
土地確權給農民帶來了什么?
目前,山東、寧夏、安徽、四川、江西、河南、陜西等7省區已經基本完成全省承包地確權登記,農村土地確權,給農民帶來了什么?
記者在四川農村采訪時,不少新型經營主體都告訴記者,土地確權對他們來說最大的好處,就是帶來了安全感。
四川省德陽市雙東鎮東美村種糧大戶 肖文秀:“確權之后,我個人流轉了八十多畝,在之前我們自己也沒什么安全感。”
四川省廣漢市華嚴村種糧大戶 劉漢城:“以前我們在農戶手上把土地拿過來的時候,我們沒有經營權證我們就不敢大量投入在里頭。”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過去,在四川,不少村是沒有新型經營主體的,基本上都是農戶零散經營。而土地確權之后,很多村都在整村推進承包地流轉。華嚴村的2000多畝地就被五個種糧大戶租用了。
四川省廣漢市華嚴村種糧大戶 劉漢城:“土地確權后,他們發了我們土地經營權證,我們拿到這個本本,拿到這個證,我們就可以大量投入機械設備、烘干設備在里面。”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之后,用經營權證在銀行辦理了抵押貸款,拓展了資金籌措渠道。不僅是規模經營的新型經營主體能放心投入,很多流轉土地的農民也能放心外出打工了。
農業部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已完成承包地確權面積11.1億畝,有效推進了土地流轉,流轉的承包地面積超過家庭承包經營耕地總面積的35%。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張紅宇:“第一情況搞清楚了,第二權利整明白了,第三糾紛解決了,第四流轉放心了。第五可以抵押了,所以這五個方面的話,都折射出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它帶來的好處。對我們推進經營權有序流轉,包括我們踐行好三權分置的理論,都建立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視網 2017-11-29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