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12月20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重點工作。
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會議提出要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政策要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20字的內容,是對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要加強城鄉經濟的有機聯系,要加強城鄉資源的流動,讓市場發揮引導作用,特別是讓市場在各種要素價格制定當中發揮作用。通過產業興旺、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農民的收入增長依靠自己的經濟活動來實現。”
近5年來,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
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具體部署,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表示:“現在的激勵政策、鼓勵政策還不夠。比如,城市中優質的教育、醫療、文化、科技方面的人才怎么到農村去,這方面的體制問題依然存在。下一步,要賦予農民的土地更大的產權權能。注入農業農村的財政資金,總量要增加,結構要優化,整合涉及到的項目,形成合力。”
此前,我國糧食生產曾經實現連續12年增產,2016年產量略有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2358億斤,比2016年增加33億斤,增長0.3%。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屬歷史上第二高產年。
而在產量外,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了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這一新提法。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讓收儲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求;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在我們國家的農業經濟中,農民的經營規模普遍比較小,與專業農戶相比,普通農民與現代農業的結合就顯得比較困難。所以,要讓留在農村的農民逐漸轉變為新型的農業主體,成為專業農戶。此外,一定要堅持開放,讓我們國家的農業在競爭當中降低各種成本,特別是勞動成本要降低,這樣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競爭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 12月2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