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短缺、金融支持工具的缺乏等限制因素,已經制約鄉村的振興和長遠發展。以政策主導的融資工具遠遠不能滿足鄉村振興建設中的資金需求,鄉村振興之路持續面臨融資困局。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各金融機構積極推進農村金融組織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探索形成了一批符合農業農村特點的金融服務模式,對促進解決農業貸款難、貸款貴、風險高等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更好地總結農村金融創新經驗,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大力支持下,農業部按照緊密貼合農民需求、覆蓋區域廣、信貸投放量大、風險防控機制合理等標準,擇優評選了10個模式,向全國進行推廣,進一步滿足農民金融服務需求,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
實際操作中,往往根據項目的不同階段和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將各種融資模式組合使用。
一、“政銀擔”模式
“政銀擔”是指政府、銀行、擔保機構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密切分工協作,政府扶持或直接出資設立擔保公司,對符合條件的農業信貸項目予以擔保,銀行再發放貸款。
該模式將量大面廣、額度小的農業信貸需求匯集起來,將銀行與農戶“一對多”的關系變成與擔保公司的“一對一”,拉近了供求雙方的距離,降低交易成本。將信貸風險從銀行部分轉移到了擔保公司,分散了農業信貸風險,調動了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同時政府對政策性農業擔保公司給“政銀擔”模式予持續的擔保費用補助和風險代償補助,確保了可持續運營。
【案例】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創新開發的“4321”模式,由省級農擔公司、省信用擔保集團、銀行、地方政府,按照4:3:2:1的比例承擔風險責任,實現了風險共擔,調動了各方積極性,推動了業務快速拓展。截至2017年6月末,成立一年半的安徽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已累計為3131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貸款18.2億元。
二、”銀行貸款+風險補償金”模式
“銀行貸款+風險補償金”是指由財政資金建立風險補償金,合作銀行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無擔保、無抵押、低成本、簡便快捷的貸款,當出現不良貸款時,按約定程序和比例從財政風險補償金中予以補償。
該模式弱化了對農民財產抵押物的要求,調動了銀行積極性,有效提升了貸款可得性。
【案例】江西的“財政惠農信貸通”是此類模式的典型代表。2014年,江西省、市、縣三級財政籌集引導資金15億元存入合作銀行作為風險補償金,合作銀行按不低于財政風險補償金的8倍發放貸款。在風險補償上,按照銀行實際放貸規模核定財政風險補償比例,放貸規模越大補償比例越高,起到了很好的激勵約束作用。截至2017年6月末,江西省通過“財政惠農信貸通”累計貸款323.29億元。江蘇、河北、浙江等不少省份都對“銀行貸款+風險補償金”模式進行了推廣應用。
三、“政銀保”模式
“政銀保”是指保險公司為貸款主體提供保證保險,銀行提供貸款,政府提供保費補貼、貼息補貼和風險補償支持,通過財政、信貸、保險三輪驅動,共同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
該模式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一是發揮了保證保險的增信作用。二是弱化了對抵質押物的要求,農民可以獲得快捷優惠的貸款。三是實現了政府、銀行、保險機構風險共擔。
【案例】廣東佛山市三水區于2008年最先提出“政銀保”模式。截至2016年12月末,區財政投放保費補貼資金累計1001萬元,累計發放“政銀保”貸款5820筆,金額10.18億元,資金撬動效應達100倍。當貸款逾期,發生風險時,損失額的20%由銀行承擔,其余80%由保險公司在最高賠付限額內向銀行賠付;超出最高賠付限額部分由“政銀保”超賠資金賠付80%,其余由銀行承擔。目前,上海、山東、河北、福建等多個省份都出臺了相關政策文件,推廣“政銀保”模式。其中,上海市通過這種模式,財政僅支出3300萬元,累計撬動銀行貸款25億元。
四、“兩權抵押貸款”模式
“兩權抵押貸款”是指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其中,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是以承包土地的經營權作抵押、由銀行向農戶或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貸款。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是在不改變宅基地所有權性質的前提下,以農民住房所有權及所占宅基地使用權作為抵押、由銀行向住房所有人發放貸款。
2016年,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委確定了232個農地抵押貸款試點縣(市、區)和59個農房抵押貸款試點縣(市、區) ,共發放“兩權”抵押貸款266億元。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郵儲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推出了“兩權+第三方擔保”、農村多產權組合抵押、農房小額保證保險貸款等多種信貸產品,900余家地方金融機構建立了專項信貸管理制度。
五、“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模式
“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是指農村信用社以農戶的信譽為基礎,在核定的額度和期限內向農戶發放的無需抵押、擔保的貸款。
該模式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一是貸款受益者多為量大面廣、貸款金額較小的普通農戶。二是貸款主要靠信用,不需要抵押物。三是實行一次核定、余額控制、隨用隨貸、周轉使用,期限靈活,手續簡便。
【案例】海南省農信社聯社推出的“一小通”小額信貸是此類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創立了包括信貸理念、行為準則、工作精神、工作方法在內的一整套小額信貸企業文化,成立專設機構,組建專業隊伍,制定專項流程,開發專列產品,設立專項基金,實現了責權明晰、賞罰分明、激勵有效、約束到位,較好消除了借款農戶與貸款人員雙方信息不對稱,降低經營費率,提高了農民的信貸可得性。
六、“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模式
“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是對農業生產經營者因市場價格大幅波動、農產品價格低于目標價格造成的損失給予經濟賠償的一種產品模式創新。
【案例】2011年上海市農委和安信農業保險公司在全國率先推出了蔬菜價格指數保險,2012年北京市農委和安華農業保險公司開展了生豬價格指數保險試點。截至2016年末,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地區已擴展至31個省份,試點品種包括生豬、蔬菜、糧食作物和地方特色農產品共4大類50種,保費收入突破10億元,提供風險保障154.81億元。
2014年以來,部分地區在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的基礎上創新推出“保險+期貨”模式,利用期貨市場分散價格波動的系統性風險。2016年,農業部和大商所支持開展了3個大豆項目和10個玉米項目,投保面積為56.3萬畝,共有4159戶農戶和41個合作社投保,現貨量達到20.1萬噸。2017年大商所新批準立項“保險+期貨”試點項目32個,試點模式由價格保險向收入保險延伸,覆蓋范圍拓展至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安徽和重慶等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七、“農機融資租賃”模式
“農機融資租賃”是指融資(金融)租賃公司以租賃綜合服務商的角色將承租人、銀行、經銷商以及政府的各種資源實施鏈接和整合,承租人(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交納一定的首付金(一般為總金額的30%)就可獨立使用機械設備,剩余租金與利息分期償付,全款付清后農機具所有權再轉移到承租人。
該模式讓農民由“直接購買”變為“先租后買”,大幅度減輕一次性投入壓力,緩解大型農機具購機難問題。
【案例】融資租賃是發達國家的農場主購置農機設備的首選方式,在我國其他大型設備購置領域也已普遍應用。農業部于2015年在新疆棉花主產區開展了融資租賃試點,有力促進了大型采棉機的推廣,提升了新疆棉花機采率。實踐中,各地正積極探索將融資(金融)租賃模式推廣應用到中小型農機具采購和設施大棚建設中。
八、“雙基聯動合作貸款”模式
“雙基聯動合作貸款”是指基層銀行業機構與農牧社區基層黨組織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合作,共同完成對農牧戶和城鎮居民的信用評級、貸款發放及貸款管理。
該模式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一是搭建了一個平臺,即通過依托基層黨組織,搭建為農牧戶提供基礎金融服務的新平臺。二是發揮了雙重優勢,即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信息、組織、行政資源優勢與基層銀行鄉鎮機構的資金、技術和風險管理優勢,促進優勢對接和整合。
【案例】2015年4月,青海省出臺《青海銀行業“雙基聯動”合作貸款試點方案》,選取農村牧區網點最多、深入基層程度較高的農業銀行、郵儲銀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和青海銀行等基層機構,啟動了“雙基聯動”合作貸款試點工作。截至2016年12月末,青海開展“雙基聯動”合作貸款業務的網點達到390個,建立信貸工作室2952個,貸款余額47億元,惠及61萬農牧民群眾。
九、“互聯網+農村金融”模式
“互聯網+農村金融”是指金融機構、產業資本等以互聯網為載體,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打破傳統金融模式的時間、空間與成本約束,提升農戶信貸可得性。
該模式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一是覆蓋面廣。互聯網金融克服了傳統金融機構展業成本高昂的弊端,投入成本少。二是門檻較低。互聯網金融不需要農民的抵押物,農民省去了繁瑣的貸款程序。三是快捷靈活。互聯網金融可以使農民足不出戶,只需要智能手機就可以選擇辦理相關金融業務,節省了大量時間。
【案例】目前,以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為代表的電商背景的互聯網企業,以新希望、大北農為代表的農業供應鏈服務商,以海爾產業金融為代表的產業資本,以宜信、農金圈為代表的P2P網貸平臺,紛紛進入農村金融領域,新的金融生態、金融服務模式、金融產品不斷創新涌現。
十、“農業領域PPP”模式
“農業領域PPP”是指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發揮財政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農業農村公共服務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
該模式的創新點主要體現在:一是開辟了農業投融資新渠道,政府通過投入小部分資金起到方向性、指導性作用,并提供制度、法律等配套政策保障,提升了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提升了政府投資效率,既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也發揮了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探索了農業領域投資項目長效利用的機制。三是實現了引資和引智相結合,將先進的管理理念、高效的市場機制引入農業領域,打破了農業傳統思維限制,為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2017年,財政部和農業部聯合下發了《關于深入推進農業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實施意見》,重點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綠色發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農產品物流與交易平臺、“互聯網+”現代農業六大領域。目前,農業領域PPP已經有了一定項目儲備和實踐探索。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入庫項目中,共有140個農業項目,總投資961億元,其中9個項目已經簽約落地。下一步,農業部將以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重點領域為切入點,打造一批農業領域應用PPP模式的示范典型,引導和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資農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