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的現代化必須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由于農業主要以小農戶為生產主體,因此技術轉化過程相對較長,而示范區的建設就是要加快前沿技術的推廣應用,并將其轉化成農業生產中的實際生產力。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進行總體部署。
《意見》提出,到2025年將布局建設一批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農業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產業高地。探索農業創新驅動發展路徑,顯著提高示范區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綠色發展水平。堅持“一區一主題”,依靠科技創新,著力解決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在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意見》是首次以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主題,從國家層面系統指導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發展的重要文件,對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業全面升級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我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僅僅相當于第二產業的八分之一、第三產業的四分之一左右,導致農業產業的要素不斷流失,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創新。徐南平表示,建設示范區就是要通過高端人才的引進和培育,通過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從而大幅度提升我國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綠色發展水平,提高農業產業的國內外競爭力。
對于建設示范區的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程郁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也指出,我國農業的現代化必須要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由于農業主要以小農戶為生產主體,因此技術轉化過程相對較長,而示范區的建設就是要加快前沿技術的推廣應用,并將其轉化成農業生產中的實際生產力。
其實,早在1997年我國便已設立了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20年來為我國乃至全球的干旱、半干旱農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科技產出取得了國家科技成果48項,在全國建設的301個推廣示范點,每年推廣獲得的收益超過170億元。2015年,國家又批準建立了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同樣在搶占現代農業科技制高點、引領帶動現代農業發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此基礎上,可以說我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同時《意見》提出,目前我國示范區仍面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有待提高等問題。
對此,程郁表示,雖然很多高新技術能夠在楊凌示范區得以實現,但是受到實施成本、農戶技能掌握等問題的制約,推廣到普通農戶還需一番努力。同時,受限于產學研合作發展的不充分,一些體制機制的約束亟待突破,這也是擺在科研成果轉化面前的實際困難。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徐南平表示,示范區建設將堅持“一區一主題”的原則,集聚創新資源,協調各類主體,特別是調動地方政府的責任心和積極性,來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著力拿出系統的解決方案,從而為其他同類地區作出示范。
示范區發展聚焦高質量
為進一步加強示范區建設,《意見》部署了八大任務,即培育創新主體,做強主導產業,集聚科教資源,培訓職業農民,促進融合共享,推動綠色發展,強化信息服務,加強國際合作。
在程郁看來,這八項任務需全面推進以保證示范區的發展質量。同時她強調,人才問題一直都是農業發展的突出短板,“由于農業的經營收益較低,投資回報較為漫長,因此農業科研人員以及從事農業現代化經營的人才都比較缺乏,如何吸引、凝聚高新人才仍是示范區建設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
對此,《意見》明確,將完善科技成果評價評定制度和農業科技人員報酬激勵機制。將示范區列為“創新人才推進計劃”推薦渠道,搭建育才、引才、薦才、用才平臺。
程郁認為,保障農技推廣人員的收益,一方面需加大財政的投入,另一方面還要通過促進農業現代化產業的發展,把農業的比較收益體現出來,包括與之相配套的農業生產環境、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以此來讓人才愿意留下來乃至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還提出,示范區建設將堅持高標準,將對示范區定期開展建設發展情況監測,建立有進有退的管理機制。程郁認為,這是激勵示范區發展,保證發展質量的方式之一。
而對于示范區的評價標準,徐南平表示,評價示范區建設是否成功,關鍵是要看農業產業的競爭力是否提升了,農民的收入是否增長了,農村是否更美了,這是跟其他示范區不一樣,也是《意見》很重要的亮點所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微信公眾號原創)2018年2月1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