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中國人都有鄉愁;每一個中國人,都曾頻繁地踏上春節返鄉的旅程。
改革開放后的40年,是中國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急速躍遷的40年。幾乎每一個70后、80后、90后,不管平時工作、生活在何方,均與鄉村有割舍不了的情愫。他們自己或者他們的父母輩,都曾從鄉村走出——1978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尚不到18%,但是今天已經接近60%。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急速躍遷,鄉村人口向城市的大幅遷移,必然會帶來兩種文明之間的沖突和割裂,由此形成的焦慮感,遷移人口無疑是感受最為深刻的,春節返鄉成了這種焦慮感的噴發高潮。
過去,家鄉的衰落一直是春節返鄉體文章的主旋律。這樣的文章,往往由來自大城市的高學歷知識分子撰寫,描述了現象,提出了問題,表達了情緒,但也難免存在放大缺陷的成分,實際上,廣闊鄉村的情況之復雜,僅憑離開多年、回家幾日的觀察,注定有失偏頗。朋友圈拼湊不出鄉村真實圖景,個體化的觀察也無法呈現鄉村全貌。這樣的返鄉文,只能使鄉愁又一次淪落為被消費的對象。
今年春節,充滿悲情的春節返鄉體文章,真的變少了。以移動互聯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經濟正在深刻影響中國鄉村,城鄉之間的鴻溝和文化差距正在通過這些技術而拉近。最能代表中國人變遷的春節,越來越有人情味、科技味和國際范兒了。
新經濟,新年俗。2018年2月21日,阿里巴巴發布《2018中國人新年俗報告》。報告顯示,一度淡化的傳統年俗,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新妝”回歸:除夕夜,上億用戶和家人一起搶春晚淘寶紅包,全球2.51億支付寶用戶集齊五福;帶父母出門吃年夜飯、看電影成為新潮流;中國貨全球賣,全球貨中國買讓中國年變成世界節……走出鄉村的年輕人,春節期間已經不再統一選擇返鄉,有的開始帶著父母出境旅游——大數據顯示,“最喜歡去海外過年城市”的前五位是北上廣深杭,而在境外過年的平均花銷上,泰州、漳州、肇慶等三四線城市沖到了最前面。
新零售,新年俗??诒脚_數據顯示,今年除夕,通過口碑和支付寶下單的年夜飯消費超過30萬頓,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三四線城市以及廣大鄉村。而在一二線城市,春節期間的新零售網紅店盒馬鮮生,其春節期間各城市分店線下體驗消費飆升,北京、杭州、上海到店消費的人數分別比平時增長了131%、129%、89%,而春節返鄉的親朋聚會,也已不全是大盆大碗式的雞鴨魚肉“四大件”,有的會選擇線上訂飯店,有的則將澳洲帝王蟹、智利車厘子等海外生鮮搬上了農村的餐桌。農村淘寶春節數據顯示,地處西北的青海,蔬果消費額同比增長8倍多;盛產牛羊的內蒙古,水產開銷增長近5倍。智利車厘子、越南青芒、泰國榴蓮,成為中國農民最愛買的洋年貨。智利車厘子支付訂單同比增長400%以上。此外,城市居民并不再是智能家居消費的唯一主力。來自農村淘寶的年貨節數據顯示:全國農村個性消費品類最全的省份是河南。在河南農民的購物車里,既有智能音箱、無人機等時髦電器,還有刀削面機器人、智能馬桶等實用產品。最愛買無人機的是云南農民,不是為了灑農藥,而是為了拍照,他們購買的無人機90%用于航拍。
過往的十年,是鄉村與城市割裂沖突的十年。最近兩年,盡管鄉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仍是大勢所趨(距離70%以上的城鎮化率,仍有20個左右的百分點),但鴻溝卻在顯著縮小——在與城市的割裂和沖突中,鄉村已在尋找更為合適的功能定位,而在新經濟的助推下,城鄉之間在消費升級和科技產品的使用上,其差距更是日漸消弭。我們不再哀嘆、也不必哀嘆鄉村經濟總量的降低,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同樣經歷過這一階段——更應該關注的是,以新科技、新零售為標簽的新年俗已經形成,城鄉居民幸福感的近乎等量上升,恰恰是新經濟的魔力所在。
十九大報告首提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七大戰略之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還特別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鄉村振興已關乎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更是非常迫切的現實需求。與過去不同的是,當前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是在數字革命大發展的背景下推進的。新時代要加快鄉村振興,在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的同時,也要加快推動農村新經濟的發展,助推鄉村在這輪新經濟中彎道超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時代周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