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日本一些鄉村調研時感到,自經濟高速增長結束后,日本鄉村一方面經歷了人口減少、產業萎縮、文化失傳等危機,另一方面也經歷了國家為拯救蕭條的地方經濟而進行的數次“振興計劃”。
在興與衰、成與敗的博弈過程中,日本鄉村建設出現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做法,如超越了原先單純發展經濟的思維模式,改變了以政府為主體的地方建設和鄉村治理架構等,使鄉村建設更加發自于民心,植根于鄉土。這些對中國鄉村建設不無啟示。
從20世紀60年代初起,日本鄉村建設經歷了致力于縮小都市與鄉村發展嚴重失衡、推進鄉村環境整治、提升村民生活水準、營造鄉村景觀、恢復生態系統等長期的過程。
近些年,讓鄉村重新充滿生機和活力,成為日本鄉村建設新的內容。記者在一些鄉村調研時了解到,目前日本鄉村建設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是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夯實農業的基礎,使農作物生產更有效率,農產品銷售得到強化。如為保護耕地和促進生產,采取耕地集約化管理和共同管理;強化本地土特產品的開發、生產和加工;進行銷售改革,如開設直銷店,提倡本地土特產本地銷,推廣高速路服務區銷售、會員制和郵購等。
二是招攬區外人士來本地旅游、體驗生活和定居。如整合本地自然環境、歷史遺產、文化遺存、特色飲食和風土人情資源,發展旅游業,吸引游客;靈活開展旅游事業,引導初高中學生來鄉村進行修學旅行、合宿,學習和體驗農村、農業生活;開展小初中學生到山村和離島學校“留學”活動;促請從鄉村去都市和境外的本地老年退休人士回村養老,招請熱愛農業的年輕人和具有農業技能的農業支援者來村定居。
在高知縣大川村小初一貫制學校,一位小學六年級女生告訴記者,她是來這所學校寄宿“留學”的。她家住在50多公里外的高知市,因為覺得山村學校可以鍛煉自己的意志,便主動跟父母提出來大川村“留學”。學校老師告訴記者,這所村辦學校全校學生共29人,其中11人是學校從外地招來的“留學生”。這種招攬外地學生到山村學校“留學”或到農村修學旅行的做法,在日本各地都很普遍,是增加鄉村人氣的舉措之一。
三是加強與醫療、福利、教育等非農事業的合作。在日本農村,“增強鄉村活力”等于“增強地區活力”,因此農業與醫療、福利、青少年教育、人才培養的聯系得到加強,與這些領域展開合作的、在“農”以外發揮作用的農業組織和企業在增加。如農戶女性教育;面向青少年的飲食教育;面向年輕父母的烹飪學習;食材和膳食的送貨上門;老年人護理服務;地方農協、漁協與消費合作社(生活協同組合)的合作等。
四是引進和靈活運用先進農業科技。如蔬菜等工廠化生產,建立基于互聯網基礎上的智能管理和銷售終端管理;引進機器人、無人機;靈活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等。
德島縣一個叫上勝村的山村,村政府職員牽頭成立了一個五彩公司,動員村里老人們學習上網、使用電腦和傳真機等,同時策劃用山上采摘的樹葉為工藝材料進行商品化,成功打開了市場,有的農家因此一年有上千萬日元的收入。這個村雖然高齡化率為德島縣最高,但老年人人均醫藥費卻為全縣最少。如今上勝村人氣大增,吸引了不少希望移居此地的年輕人,從海外來考察的人也絡繹不絕。
五是有效利用和充分發揮女性的力量。近年日本農村出現了一個新詞“農業女子”,與以往相比,在農村和農業領域活躍的女性增加了(農協等社員仍以男性為主)。如女性辦企業和獲得“農業士”等專業資格的都有增加;政府啟動了“女子農業開發項目”“女性農業經營者培養事業”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每日電訊 2018-03-2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