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調查(一)
頂層設計:事關鄉村振興戰略的全局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報告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再次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文件指出,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文件還規劃了三個發展目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黨中央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連續作出重大決策部署,這表明我國遼闊的鄉村即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春天。
結合當地實際做好頂層設計是關鍵之舉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鄉村振興是一項事關農村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我國農村地域遼闊,不同區域之間發展又極不平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各地如何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作好頂層設計是關鍵之舉,事關鄉村振興戰略的全局。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國地域廣闊,地區發展不平衡,鄉村振興戰略路徑要因地制宜地避免千村一面。
“鄉村振興要走綠色興農、質量興農和品牌興農之路,要防止盲目振興。要做好頂層設計,針對鄉村的具體情況尋找振興之路,不搞‘一刀切’。對于條件較好的鄉村要率先振興,對于條件稍差的鄉村創造條件振興,對于條件特別差的采取幫扶等措施走振興之路。”姜文來表示。
姜文來認為,東部地區較發達,基礎條件好,率先實現鄉村振興,為中國鄉村振興提供樣板和典范;中部地區經濟尚不發達,基礎相對薄弱,緊跟東部地區,努力實現鄉村振興;西部地區落后,基礎條件差,因地制宜地向鄉村振興邁進。一定要因地制宜,切忌好高騖遠,搞花架子,要在產業選擇上下好功夫,做好頂層設計,認真實施。
姜文來還強調,做好頂層設計一定要上下聯動,多聽取群眾的意見,發揮他們的智慧,切忌出臺“辦公室”振興方案。同時對振興過程進行跟蹤和評估,有好的經驗及時吸取,不好的地方及時糾正。既要重視鄉村振興,苦干實干加巧干,同時又要防止搞樣板工程。在考核過程中,將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重要的標準之一納入考核范圍。
對于如何因地制宜、做好頂層設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巡視員、研究員秦中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作了這樣的表述:新時期謀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全面總結本世紀以來特別是最近五年的“三農”工作和歷史性變革,系統分析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在農業領域、農村地區和農民群體中的具體體現,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按照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要求進行考慮設計,引入新思想、新手段和新平臺。
秦中春指出,在戰略目標上,重視不同區域鄉村發展的差異性,各地必須實行統籌規劃、分類推進,在糧食安全、產業效益、生態環境建設保護上進行合理選擇,講求因地制宜。
在戰略手段上,要重視打破歷史形成的鄉村發展低水平均衡狀態,把握人力、地權、資本和技術四個重點,引入先進要素。
在戰略保障上,重視拓寬鄉村建設發展主體,推進政府、市場和社會相結合,加強組織領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
“我國鄉村地域遼闊,鄉村類型多樣復雜,鄉村與鄉村之間差異很大。要以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為依據,推進鄉村多功能性建設和專業化發展,對鄉村進行分類,明確未來發展目標定位,實行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漁則漁、宜退則退、宜居則居。”秦中春說。
既要扎實推進又要敢于直面難題
我國農村普遍存在基礎設施落后、人才外流嚴重、人們觀念守舊、村級集體資產積累不足等問題,而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復雜的長期過程,在推進中可能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難題。
專家認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切忌急功近利、短期行為,更不能搞形象和樣板工程,搞運動式開發,既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扎實地走好每一步和做好每件事,又要敢于直面難題,迎難而上,真正把鄉村振興戰略推向深處。
“對于鄉村振興而言,選擇什么樣的產業很關鍵,如何讓產業興旺是首要問題。”姜文來分析說,必須選擇有可持續性、有市場效益、對環境造成影響小的產業。現在我國鄉村也面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雷同比較普遍,選擇一個好的產業是難題,也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
姜文來還以東部鄉村發展為例說明選擇好產業的重要性,他說,我國東部一些發達地區在鄉村振興方面有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教訓。經驗就是有一定的產業支撐,這些產業都是比較賺錢的第二、第三產業,靠第一產業振興的尚不太多。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不足,出現了鄉村比較富裕但環境比較差的情況,這是我們鄉村振興必須吸取的教訓。我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將瞄準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作為突破口,要在量和質上同時下功夫。
因此,姜文來提出,在鄉村發展過程中一定要將其做實,讓百姓真正地享受到鄉村振興的好處,避免走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將生態宜居作為一個重要目標,將生態環境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來進行,提升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而在秦中春看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要途徑是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各部門要有大手筆、抓細節、立高端和轉方式,解決目前“三農”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和一些地區歷史形成的低水平均衡狀態。
秦中春強調,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要登高望遠,能深謀遠慮,也要腳踏實地,直面現實難題,實行問題導向,把合理提出問題、準確界定問題、科學分析問題和有效解決問題作為考核標準,重視防范風險,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推進工作。
因此,秦中春建議,下一步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目標任務,建立協調機構和責任機制,保障資源配備和工作投入,統籌做好跨時期工作、跨城鄉工作、跨村莊工作、跨部門工作、跨個人工作和跨政府工作,扎扎實實做成幾件大事,一件事接一件事地做好,切實解決重大問題。
同時,他還建議把鄉村建設發展的規劃布局做實、市場機制做實、服務中心做實、領導協調做實、組織創新做實、社會參與做實。在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進行合作分工,引入條件、責權對等、全面規范、高效運行,組織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
鄉村振興調查(二)
人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驅動力
今年中央1號文件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求“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重點強調了鄉村的“五個振興”目標,今后鄉村必成為人們投資創業的熱土。
目前鄉村吸引人才的主要制約因素有哪些?下一步應如何鼓勵并引導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創新?怎樣才能留住人才,使他們真正安心在鄉村發展創業?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決定性因素
浙江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溫暖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今后鄉村必將成為“雙創”的重要陣地,要鼓勵并引導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創新。
溫暖認為,人是生產力三要素中最積極、最活躍的要素,也是一種可持續開發的資源。人才引領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發展成就人才,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人才,人才在這個閉環中將發揮核心作用。
溫暖建議相關部門要及時研究制定政策舉措,通過對口幫扶、有效激勵、稅費減免等措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在希望的田野上實現夢想、成就人生。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姜文來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看法:“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要鼓勵并引導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業創新,留住人才非常關鍵。”
姜文來分析指出,目前大多鄉村吸引人才的有利條件尚未形成,仍存在很多制約因素,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鄉村收入低,收入渠道窄,和大城市相比機會少;二是農村教育落后,孩子在農村教育感覺沒有前途,為了孩子的未來向城市轉移;三是各種文化設施相對落后,休閑、娛樂等滿足不了人才需求;四是人才上升的空間有限,仕途難以有大的上升空間;五是鄉村是人情社會,辦事等人情因素占有很大成分,外來人融入需要一定的時間。
河北省浙江商會常務副會長、河北省浙融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千朗對鄉村振興戰略也十分關注。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鄉村振興前景廣闊,但是投資要慎重,先研究后出發。
陳千朗判斷的依據是農村經濟發展是新的課題,特別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今后將會有很多發展機遇,但就目前來看投資時機還未成熟,還有許多制約因素。因為農村建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總體來說還是落后于城市,特別是各種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建設不完善。具體表現在基礎設施落后,思想上不解放,政務服務執行不到位,農民主體地位與利益得不到保障,鄉村的軟硬件環境還有待改善,特別是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與城市差異懸殊,人才交流相對應的政策措施需要改革理順。否則即便在那里投資,也吸引不了人才,留不住人才。
應多措并舉破解瓶頸
姜文來認為,欲破解鄉村現實存在的這些難題,需要多措并舉,逐步加以改善。
姜文來說,在人才吸引方面:一要大力培養鄉土人才,他們的根本來就在鄉村,通過培訓等方式培養愛鄉村的當地人才,如利用高職、高校資源,培訓鄉村急需的人才,當然國家在此方面要給予政策性支持,如減免學費等;二要引進人才,通過大學生村官等方式讓大學生走進鄉村,讓大學生為鄉村振興出力;三要通過產業吸引人,鄉村振興需要產業支持,好的產業有利潤可賺,就會吸引資金進入,人才就會隨著資金流動而進入;四要鄉村振興幫扶,和機關院校結成幫扶對子,促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人才要不拘一格,只要能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的人都是人才。
在環境改善方面,姜文來認為,我國農村基礎設施普遍比較薄弱,需要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特別是水電路以及相關的服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加強鄉村文明建設,揚鄉村文化正能量,棄不良習俗,為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使之成為有文化、有前途的鄉村。
此外,姜文來指出,目前當務之急須提升鄉村教育水平,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讓鄉村教育質量向城市教育質量看齊,這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方面。
對于如何吸引人才,陳千朗認為,首要做好相應人才引進工作,要有一套合理的制度安排。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聚天下人才用之。其次,要著力為企業提供必要的創業創新條件。讓農村的產業、環境留住人,讓愿意留在鄉村的人才留得安心。
陳千朗還就如何破解鄉村發展瓶頸提出了五點建議:一要體制機制創新,把資源盤活,讓人才與資本等資源要素有序流到農村去。需要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以人為本、依法行政,完善鄉村政務環境,并對建立在戶籍制度上的醫療、教育、社保、住房保障、土地制度進行改革,等等。
二要推進利益共享發展理念,鄉村二級大力改進政務商務環境與城里接軌,讓創業者有信心,讓投資者有利可圖,讓鄉村得到可持續發展,農民得到實惠,有共同利益才能發展得好。
三要在硬件環境上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快速提高鄉村文化品質。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包括通硬化公路、解決安全飲水、整治河流溝渠、改造農村電網、開通移動4G和寬帶網絡等。
四要在軟件環境上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增強誠信文明意識,打擊宗派地方惡勢力。加大對村級黨務、村務、財務的公開與監督力度。
五要重點扶持鄉村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品牌農業、互聯網農業,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建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鄉村振興調查(三)
農民對鄉村振興的期盼
自黨中央、國務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振興成了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
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體,更是對此充滿希望和期待。但在欣喜之余,他們也看到了城鄉之間的現實差距,認識到了農村發展中的不足,下一步如何抓住機遇,迎頭趕上,成了他們普遍的愿望和動力。
村村有本難念的經
對于鄉村的發展現狀,記者采訪了東部地區一些村委會主任以及農業技術骨干人員,他們所反映的突出問題就是人才和資金等方面的匱乏。
浙江省平陽縣鰲江鎮聯南村村委會主任陳愛珠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我們村地處山區,沒什么收入,外出務工、創業人員比較多,村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孩子和婦女,現田間只看到一些年紀比較大的農民伯伯在勞動。”
“鄉村振興需要一批年輕、有技術經驗、具有較強號召力的農民朋友們回家鄉投入到農村工作中去,農村才會振興。”陳愛珠向本報記者感慨道。
陳愛珠還說,農民思想守舊,對農業還停留在過去的認識上,他們認為,農業只能解決溫飽問題,從事工業、商業等領域才會致富。而且有些人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好不容易離開家鄉,在外面找到了創業門路,所以,不太愿意再回去務農。
此外,陳愛珠還告訴本報記者,資金缺乏也是制約鄉村發展的突出問題。村民們對鄉村振興很關注,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村民們對鄉村振興充滿期待,但具體實施起來還有很多困難,還有許多難題亟待破解。”浙江省瑞安市馬嶼鎮許峰村村委書記林日懂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林日懂分析,實施鄉村振興首先是土地流轉有一定困難。其次,人才外流嚴重,“我們村年富力強的幾乎都在外面發展,留守在村里的大都是老弱病殘者。還有建設資金缺乏,我們地處山村,村集體資金沒什么積累。”林日懂說。
林日懂說,“我們村地處山區,有旅游和農業資源優勢,以前想開發,但沒有相應的政策,現在有政策,可以利用閑置土地資源發展生態農業和旅游,打造田園風光,但土地流轉又有困難。因為我們村那些山林和田地都已包干到戶,分散在村民手里,如果把這些閑置的土地流轉起來,就要跟村民簽協議,但有些村民寧愿讓土地在那里撂荒,也不愿拿出來流轉。”
寄希望于未來
作為欠發達的山區,實施鄉村振興雖然有一定的困難,但林日懂信心十足。他說,下一步先把村集體土地進行確權登記,讓集體土地流轉起來,盤活村集體資產,然后盤活村民手里的土地,讓村民參股,采取“公司+農戶+產業”的方式,引進企業投資,打造生態農業和田園觀光旅游,真正把村集體資產做強做大,讓村民們過上富裕安康的生活。
林日懂去年在浙江省委黨校學習期間,學校組織他們去安吉考察,考察后,他認為,安吉的發展之路值得借鑒,下一步計劃帶一些村民去安吉參觀學習。但是,鑒于目前村集體經濟薄弱以及土地流轉指標尚未納入規劃,有些好的設想得不到實施。過去也有投資商對林日懂所在村的旅游資源感興趣,因土地流轉有難度,最終打消了投資的念頭。
陳愛珠說,想要解決人才問題,第一,政府部門要給予政策傾斜,在資金、人才、技術服務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此來提升農村勞動力隊伍的戰斗力。第二,要加強規劃引領,從農村實際出發,在保持原形原貌原生活的基礎上,加以合理和科學的規劃,讓農民看到希望,嘗到甜頭。第三,要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結合當地實際發展特色產業。
“現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抓新農村農業建設,我要借這個機會,進一步擴大小麥種植面積,爭取今年脫貧。自己創收的同時,也帶動其他更多的農民兄弟創造效益。”山東樂陵弭科農小麥研究所所長弭尚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弭尚嶺是山東省樂陵市孔鎮北小劉村的一位普通農民,他花費32年光陰,曾冒著饑一頓飽一頓、家人離他而去的風險,硬是靠刨樹根、拆自家房梁湊齊了專利費而研發出了高產彩色小麥,目前他的彌麥3號和7號已獲得國家專利。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弭尚嶺至今還負債100多萬元,他的資金主要投入到了品種研究上,前期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種子、機器設備、人員等都需要投入,花了不少錢。
對此,弭尚嶺并不擔憂,他預感自己的育種生涯即將苦盡甘來。“我的小麥品種在德州搞示范區,在中國小麥區搞38個試驗點,全國各地種糧大戶都跟我聯系,要與我合作,推廣種植我的小麥。今年種植面積2000多畝,預計產量能達200多萬斤。以前是我找人家合作,現在是人家找我合作。”弭尚嶺說。
“下一步我要立足中國‘三農’,面向全國,因為‘三農’是我的根。”這是弭尚嶺的愿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微信公眾號原創)2018-04-0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