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2018年5月31日召開會議,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下文簡稱《規劃》)和《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下文簡稱《意見》)。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脫貧攻堅戰,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新時代“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未來三年將是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脫貧攻堅戰的交匯期,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階段。
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鄉村振興的本質內涵是鄉村現代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實施鄉村振興,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既是從我國當前最核心、最根本、最急需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出發的極具現實針對性的目標要求,也與我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緊密相聯,集中體現的是實現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審視并振興鄉村產業、農民及鄉村社會,就要跳出“三農”看鄉村,跳出“三農”出方案,真正解決“三農”問題。鄉村振興,是鄉村社會經濟的全面重構,不僅僅是農村振興;鄉村產業不等于農業,鄉村不等于農村。鄉村振興,也是鄉村現代化模式與路徑的選擇。部署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實現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相得益彰,良性互動,既是統籌城鄉發展,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有效舉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精準扶貧,是“三農”工作的近期重點。黨的十九大把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的三大攻堅戰之一,進行了全面部署;鄉村振興,在十九大上被提升到戰略高度,為解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奔小康,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長久政策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為艱巨、最為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發展后勁也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因此,實施精準扶貧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是解決好“三農”工作的近期重點,也是難點。大力抓好精準扶貧脫貧工作,集中力量解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種種困難,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既可以營造守望相助、協力奔小康、同心謀富裕的社會氛圍,營造關心貧困地區、關心貧困人口,代表人民群眾、為了人民群眾的執政氛圍,也可以塑造合力解決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全部脫貧是最“硬”的指標、最難啃的骨頭。因此,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節點,面臨的一個重大考驗就在于能否實現最后3000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
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相輔相成,需要統籌推進
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兩者密切相關、相互統一,互為補充進而相互促進,抓好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結合點,統籌謀劃、科學推進,是解決新時代“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前提和保證,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從《規劃》和《意見》的總體要求和部署角度來審視,脫貧攻堅既是鄉村振興的要義之一,更是階段性的重點任務。可以說,沒有農村地區的脫貧,就沒有全面的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戰打不贏,鄉村振興也就無從談起。未來3年,還有3000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再接再厲、精準施策,以更有力的行動、更扎實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貧困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確保堅決打贏脫貧這場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攻堅戰。
鄉村振興是個大戰略,能為精準扶貧脫貧提供內生動力、造血機能和路線圖。脫貧不是鄉村發展的最終目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才是億萬農民的向往與追求。鄉村振興的過程,實則就是創新鄉村發展理念,深化鄉村改革,振興鄉村經濟,釋放鄉村發展活力,完善公共服務、全力補齊發展短板,振興農村文化、加強鄉村治理,堅持綠色發展、保護生態環境,加強黨的建設、夯實戰斗堡壘的系統工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要優先做好精準扶貧工作,使扶貧工作更加有前臺支撐和后臺保障。精準脫貧攻堅戰必須與鄉村振興的時間和節點吻合,必須符合鄉村振興的方向和路徑,必須契合鄉村振興的目標和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力求做實事見實效
規劃是綱,綱舉才能目張。《規劃》和《意見》重在頂層設計、整體規劃,是鄉村振興和精準脫貧的綱領性文件;必需在確保黨的領導下,做實事、見實效。
要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抓緊編制各地鄉村振興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制定鄉村規劃,最重要的是不能把在城市積攢多年的規劃經驗和做法,簡單移植到鄉村去;而要認清鄉村社會的治理模式與城市有著很大差別,居民對農村的空間、形態和功能要求和城市完全不一樣,有自己的發展邏輯和秩序。應充分考慮空間差異性、社會差異性、文化差異性,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要意識到規劃不僅僅是空間問題,還有公共政策的屬性乃至法規的特性。要加強規劃制定的科學性與嚴謹性,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振興發展規劃,引導城市資源有序流向農村,防止出現掠奪性的開發,甚至短期行為,要盡可能做到現今的投資不僅能在短期改變農村面貌,更能為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要突出問題導向,優化政策供給。著重解決解決鄉村振興中資源要素流動問題,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著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破題鄉村振興的關鍵,是各種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要依托現有資源和優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的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各項措施的系統構建與相互支撐,讓沉淀的資源要素真正“流動”“活化”起來,讓廣大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迸發出來,讓全社會支農助農興農力量匯聚起來。鄉村振興是需要真金白銀投入的大戰略,務必強化投入保障,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提升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和“造血”能力,統籌經濟、生態、文化、倫理協調發展,積聚鄉村發展新動能,推動鄉村振興走向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
要狠抓落實,加強監管。鄉村振興不是一句口號,精準脫貧也不是一句空話,要力求做實事、見實效。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健全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建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領導責任制,理順涉農部門的職責分工,下決心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要加強農村工作干部隊伍建設,真正做到深入群眾,真心依靠群眾,真情關愛群眾,真誠服務群眾,提高農村工作本領。要有打陣地戰、打持久戰的決心,把雷厲風行和久久為功有機結合起來,勇于攻堅克難,以釘釘子精神做實做細做好各項工作。
萬丈高樓平地起。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脫貧攻堅,都是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不能掉以輕心,也切忌急功近利。必須統籌鄉村振興與精準脫貧的有機銜接,將鄉村振興戰略的思想和原則融入具體的精準脫貧計劃和行動之中,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更好地促進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首先從精神上脫貧、永久脫貧,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讓人民群眾和脫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振興。
(作者:周宏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江曉軍,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 2018-06-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