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實踐如火如荼形成鮮明的反差,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理論研究尚顯薄弱。因此,對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相關理論問題展開討論是本研究的旨趣所在。文章采用思辨研究的范式,首先從文本、農史和農業形態視角對“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概念內涵進行了邏輯推演,并詳細分析了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的組織結構。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承載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歷史使命,可以通過打好“四張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經營系統突破其發展的瓶頸。
【關鍵詞】山地高效農業;現代農業;鄉村振興;展望
習近平同志在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隨即,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也以鄉村振興為主題展開--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貴州省委、省政府于2015年提出以“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為主要抓手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破解貴州山區的“三農”問題。那么,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宏觀敘事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該如何調整自身,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需求值得我們關注。
一、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內涵推演
縱觀現有成果,學術界對于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討論偏重于應用研究,理論思考則不多見。絕大多數研究采用“拿來主義”,略過基礎研究,直接展開實證分析。細心讀者不難發現:“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概念內涵幾乎無人提起,甚至連其倡導者--貴州省委、省政府都沒有明確界定,不免有些遺憾。要想討論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和未來,必須先對“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概念內涵進行解讀。
(一)文本推演
文本解讀可以借助還原主義的范式,將“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解構為“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由此,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可理解為:在山區運用現代農業科技與管理方法,以固定數量的農業資源,在相同或更短的時間內,開展具有山地獨特性的優質高產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及銷售活動。它的歸宿是山地農業,特征是現代的、高效的、有特色的。
(二)歷史推演
從“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的農業進化史來看,現代農業的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1]。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是運用適合山區農業特點的現代科技和管理方法,對山地農林牧漁業實施規模化、集約化、系統化、市場化的生產經營,并且通過生產過程的有效組織、生產結果的特色優良和營銷環節的創新求變實現生產系統與經營系統高效運轉的農業。它的歸宿是現代農業,特征是高效并具山地特色。
(三)農業形態推演
現代農業有諸多表現形態,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則可以定位于高效農業。高效農業強調生產過程中要素的優化組合和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是對生產模式的特殊要求。同時,它還強調從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三方面來進行效果評價,對生產經營、分配機制和規劃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理解,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就是在山區開展的以市場為導向,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以資源環境合理利用為前提,達到生產要素最優配置,生產成果具有地域特性,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最佳化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其歸宿是高效農業,特征是具有山地特色。
二、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組織結構
現代農業以現代農民為核心,現代農民對農業生產系統和農業經營系統進行操作,由此而構成了現代農業的體系特征。現代農民、現代農業生產系統和現代農業經營系統彼此密切關聯,相互作用[2]。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也要遵循現代農業的組織結構來進行。
從結構論出發,研究將從現代農業的生產系統和經營系統考察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組織結構。
(一)生產系統
生產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素:
1.良種培育。現代農業首先是從“種子”開始的,好的“種子”是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構成中的核心成分。經過定向選育或改良的作物、畜禽、水產等農業生物體的優良生產性狀是現代農業有效性和效率得以實現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農業八字憲法中“種”占有一席之地。依托于山地的自然條件,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在育種階段可選擇的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無疑可以為山地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良好的開端和基礎。
2.環境控制。傳統農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產結果“聽天由命”。而現代農業秉持“人定勝天”的哲學邏輯,強調對生產環境進行科學地控制從而使農業生物體的優良性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達[2]。西南山區山多林多,多樣的水熱資源、優越的空氣質量、立體的氣候類型、較低的農殘含量為綠色產業布局、農業多種經營和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先天條件。
3.過程把控。相較于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的突破在于通過物理的、化學的以及生物的方法,使農業生物體的生長節律處在人類能夠有效控制的狀態下。更甚者,還可以通過分子生物學的方法根據人們的需要將農業的生產周期進行安排和調節。遵循這一原則,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科學的理念和技術控制農業生產過程,減少成本、降低污染、增加產量、提高效率。
4.生產的標準化和程序化。現代農業的生產系統正逐步按工業的生產標準化方向發展。通過制定和實施相關標準,把農產品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納入規范生產和標準管理的軌道,實現農業生產從農田環境、投入品、生產過程的全程規范化控制[3]。程序的標準化決定生產的標準化,生產的標準化可以決定成果的標準化。標準化是成果品質和市場競爭力的保障。貴州省委、省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我省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意見》也要求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制定符合山地農業生產特點的生產技術規程,研究制定農產品品質的標準,推進標準化的實施與示范。
5.計劃生產。計劃是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缺少計劃的小農生產很難與市場需求有機銜接,“谷賤傷農”現象便是生產計劃與經營銷售脫節的著名案例,這也凸顯了農業生產中計劃的重要性。在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中,農業生產的計劃性(生產多少、什么時間生產以及產品的規格和質量等)越來越重要。事先了解市場動向,做出較詳細的計劃,再與經營系統有效地聯動,才能發揮現代農業的生產優勢。
(二)經營系統
在現代農業系統中,生產系統不但要同經營系統相適應,甚至它的良性運轉還有賴于經營系統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這與傳統農業中的生產系統與經營系統相互分離且各自獨立運行是有明顯區別的。如果不能很好地整合經營系統,就算是那些集中展示了最先進的農業生產系統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也只能處于不盈利或虧損狀態。現代農業的經營系統包括:
1.信息與決策系統。現代農業中,信息和決策對經營主體而言尤為重要。在宏觀上,經營主體需要確定發展戰略、明確經營策略、調動和配置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等;在中觀上,需要明確市場定位、產品構成、生產和經營的組織結構、控制質量、成本和風險等;在微觀上,需要具體明確每一個環節的操作規程、人員的管理和激勵。總之,經營系統有效運行的基礎是決策系統,而決策系統功能的有效發揮又有賴于決策信息的數量和質量。
2.市場營銷。市場優先是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的第一步,也是經營系統的首要考慮。市場營銷的最佳狀態是于生產開始前便獲得訂單,據此制定生產計劃,避免生產中的盲目性。優秀的市場營銷可以通過市場定位、品牌戰略、市場增長、市場競爭等手段,提高一種農業形態的市場競爭力,減少庫存,實現生產效益的最大化。
3.質量控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變化有關。體現在:一方面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的敏感性上升,對農產品價格的敏感性降低。另一方面,農產品大眾消費模式從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現代山地高效特色農業必須具備質量控制系統和監控機制,并能有效地作用于生產系統,保證農產品高產的同時,質量也能達到或超出市場預期水平。
4.成本控制。實現利潤最直接的源泉就是有效的成本控制。以“高效性”為顯著特征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則更注重通過降低生產和經營成本來提升比較效益和生產效率。從理論上講,農業的高效性要求成本控制體現在每一個經營環節:規劃過程、育種過程、采購過程、生產過程、銷售過程、物流過程、管理過程、后勤保障過程等。所以,科學合理的成本控制可說是任何一種農業模式能否高效運轉的重要基礎。
5.風險控制。傳統農業由于經營系統的失位使得它承受的主要是自然風險。而現代農業由于全開放的運行格局,影響其運行的隱患也持續增加,不僅包括自然環境,還包括市場環境、社會環境和政策環境等。成熟可靠的風險控制系統有兩個作用:一是在風險預測的基礎上建立起有效的風險預警機制,進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規避風險;二是不斷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迅速地從風險發生后的損失中復原。
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鄉村振興”意義
中央已從提升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贏精準脫貧攻堅以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強化制度性供給和人才支撐等方面對鄉村振興進行了全面部署。作為我國西南部脫貧攻堅的主戰區而言,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承載了當地同步小康的美好期望和鄉村振興的歷史意義。
(一)產業興旺農業強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興旺[4]。產業興旺,就是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的同時,不斷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開發農業農村多種功能,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農民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增值收益[5]。貴州省《關于加快我省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意見》主張“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以附加值高的農產品為抓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這些主張就是要求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進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生物質能產業、農林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高效有機肥產業、體閑農業等產業循環鏈接,形成無廢高效的跨企業、跨農戶循環經濟聯合體,構建糧、菜、畜、林、加工、物流、旅游一體化和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的現代工農復合型循環經濟產業體系[6]。通過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打造和建設,推動山區農業現代化、深化山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鄉村產業興旺農業強的戰略意義。
(二)生態宜居農村美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越來越強調“綠色”“生態”的發展路徑。“十八大”提出推進“綠色農業、循環農業與低碳農業”;2014年一號文件提出“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十八屆五中全會,黨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2018年一號文件提出“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可以看出,產業發展的同時釋放出良好的生態效益是未來農業的基本走向。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正是這樣一種強調生態、平衡、綠色發展的農業形態,將其延展到鄉村區域便使鄉村生產生活融合為田園綜合體。田園綜合體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和鄉村綜合發展模式[7]。貴州作為“三變”改革的發源地和示范區,理應把深化“三變”改革、農業供給側改革、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與田園綜合體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推進貴州鄉村振興,完成生態宜居鄉村美的歷史使命。
(三)產業扶貧農民富
與傳統扶貧相比,無疑精準扶貧的針對性更強,幫扶效果更佳。精準扶貧的方式有很多種,如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政策扶貧等多種方式,其中,產業扶貧被認為是脫貧攻堅的長久之計。不得不說的是,根據筆者近幾年的實踐觀察總結,不少地區的精準扶貧仍未擺脫“輸血”式扶貧的范式。一旦國家扶貧政策萎縮,會有相當一部分脫貧農戶當年返貧。其根源便在于“給予”多過“創造”,農戶發展能力依舊羸弱,不能自我發展,也沒有融入產業的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通過土地流轉和集約經營帶動農民就業,通過參與現代農業的生產系統提升農民生產技術水平,通過參與現代農業的經營系統培養農民經營管理、市場銷售等能力,加快區域傳統農民向職業農民的轉化進程的同時帶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或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有助于實現小農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和利益分享,幫助山區農戶盡早實現小康夢。
四、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困境
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作為山區鄉村產業幫扶的主要手段擔負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但是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也需要克服發展的困境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發展的困境主要有:
(一)產區生態脆弱性強
從自然環境來看,山區生態脆弱,敏感度高、環境容量低、抗干擾能力弱和穩定性差。地球內動力機制奠定了其脆弱的生態環境背景,如地貌類型復雜、碳酸鹽巖廣泛分布、山高坡陡、土層薄而不連續等[8]。特別是在遭遇自然災害時,容易造成山地環境退化,且不易恢復。
從社會環境來看,山區土地利用方式單一,山區耕地分布情況比較零散,適宜性不強。社會經濟壓力一旦超過生態系統的承載力,便會加劇生態環境的惡化。在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對山地進行無序開發,不僅破壞了山地植被,還打破了生物多樣性,進一步人為增加了生態脆弱性,導致人口、環境的惡性循環。
(二)基礎設施薄弱
農業基礎設施是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改善的硬件條件,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是農村農民反貧困的基石。以具有典型山地特征的貴州省2012年統計數據為例,首先,該年貴州省水庫數量僅占全國的2. 3%,鄉村辦水電站僅占全國的3. 07%。但是貴州省耕地面積卻占全國的3. 69%,貴州省的有效灌溉面積僅占到常用耕地面積的75. 08%,有將近25%的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其次,貴州每公頃耕地的大中型拖拉機占有量、大中型配套農具占有量、小型拖拉機占有量、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占有量分別占全國的55. 7%、12. 9%、28. 3%和 6. 5%;再次,貴州省總的公路線路里程為164542公里,其中農村專用公路里程為741公里,僅占到0. 5%,鄉道里程為18455公里,僅占到11. 2%[9]。
(三)市場經濟參與低
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地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類型。多山多陵的自然地貌特征使山區長期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內外陸交通的不便導致山區與其他地區的資源交換并不順暢,市場經濟發展水平也無法與平原和沿海地區相比。大部分鄉鎮基本上沒有專業的產品市場,鄉村經濟缺乏活力,農產品與市場需求缺乏有效的銜接。隨著國家大力推動精準扶貧,這種情況有所緩解,但總體而言,市場經濟仍然不夠發達。
(四)技術、人才資源匱乏
山地農業依然保持傳統的耕作方式,對自然的依附性強,生產水平低下,無法開展大規模經濟,技術內循環為主,這些限制了農業生產和管理技術水平的提升。封閉性還表現在,山區農戶與山地以外的人員溝通交流很少,商品信息交流不及時,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受經濟條件和環境的影響,山區的人力資源也嚴重匱乏。一方面是山區以外的技術和管理人員流動意愿不足,缺少到山區服務的激勵和動力,無法滿足山區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山區以內的人員,科學文化素養不足,缺乏有效的學習能力,難以改變保守落后的觀念,不利于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積累,制約了山地經濟的發展。
五、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出路
雖然面臨一定的發展困境,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找到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發展出口。研究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要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打好“四張牌”。合理開發和利用山區自然資源,發揮山區產地優勢,打好“山地”牌;廣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科學管理方法,全面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打好“現代”牌;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有我新”的發展理念,打好“特色”牌;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打好“高效”牌[]。
二是通過擴大政府財政支出或多種籌資方式,加大基礎設施投資規模和力度,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共同受益的局面。同時,科學規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利用效率。另外,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的維護機制,健全管理政策。
三是加快對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經營系統的打造,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遇,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同時,要把市場需求信號及時傳遞給農民,引導農民調整種植高品質農產品,借助品牌、有機認證、產地認證,提高農產品競爭力,面向市場獲得更多收益。
【作者簡介】徐莉莉(1981-),女,遼寧省朝陽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村發展與管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疆農墾經濟雜志 (微信公眾號)2018-06-0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