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一場艱苦的跋涉,支撐人們爬坡過坎的,說到底是那么一股子氣啊、勁啊
頂著炎炎烈日,沿著木質步道登上山坡,望著一壟接一壟的茶樹鋪向遠方,漫山青翠、茶香沁人。這里是“中國西部生態茶葉第一村”——貴州遵義湄潭縣核桃壩村的茶園。
下山之際,偶遇挺著啤酒肚的收茶人余坤強,聊起生活變化與村莊發展,能體會到一種感恩之心與驕傲之情。感恩,是因為“沒有茶葉,這里還是放牛山;沒有茶業,就沒有我這個中間商”;驕傲,則源自“我們村沒有出去打工的,反而周邊有上千人來這里打工”。
跟隨他的講述,翻開核桃壩的歷史,老支書何殿倫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曾經的核桃壩,十年就有九年干,村民們頓頓紅苕苞谷飯,奮爭在溫飽線邊緣。面對“不可能”“瞎折騰”的非議,是何殿倫帶領村民攔河筑壩,將湄江水牽引到幾十丈高的山上;面對“嘴皮磨出泡,人家只一笑”的觀望,又是何殿倫的勇敢擔當、傾情奉獻,將一片茶葉深植核桃壩,使窮山溝變成了“家家農工商”的小康村。盡管老支書人已作古,但他帶領大家闖出的新路、創下的基業,讓全村人長久受益。
不過,“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放眼全國,有些鄉村在脫貧之后,發展陷入停滯。有的缺乏創新進取精神,吃飽穿暖之后就躺下來享受;有的利益紛爭增多,給鄉村增加了不和諧的音符;有的人情泛濫、彩禮如山,奢侈風氣盛行;有的產業沒有與時俱進,在市場大潮中漸漸走衰,甚至轉向污染之路……當相對封閉的傳統村莊面對更大的市場、更大的世界時,安于小富丟失了奮斗精神,面對困境缺少了攻堅克難的心勁,“彎道”來臨時又滿是本領恐慌……缺魂少魄可能使鄉村振興陷入動力失能、發展失序的困境。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作為接班人,核桃壩的新書記陳廷明繼承老支書的遺志,在做強茶業的基礎上發展茶旅,引領村民繼續行進在“茶枝上發展、蓓蕾上綻放、茗芽上飄香”的綠色興農之路。接受采訪時,他不時會冒出“產業鏈”“集約化”“資本運作”等新詞兒,談到城鄉一體化改革、土地流轉改革、信用村建設等則如數家珍。
從思考到行動,現在的核桃壩村,學校、醫院、茶青交易市場等公共設施一應俱全,全村人均年收入達16400元、家家戶戶都開上了小轎車。這都得益于村干部一任接著一任干,更得益于干部的干勁激發了全村砥礪奮進的精神。陳廷明深知,核桃壩的發展不是一個人就能扛起來的,需要更多的能人共同努力,一起干、一起闖,才有核桃壩美好的未來。
奮進新征程,鄉村振興是一場艱苦的跋涉,支撐人們爬坡過坎的,說到底是那么一股子氣啊、勁啊。拼搏奮斗成為執著追求,懈怠就沒有空間;勇于開拓成為永恒基因,人心就有更多積極向上的力量。對于村民,農村是人生出彩的大舞臺。積極進取、勇往直前,才能成為這個舞臺的主角。根基扎在泥土、枝葉沐浴陽光,讓心勁心氣催動向上的力量,鄉村這棵大樹就一定會枝葉參天。
離開時,問及余坤強有什么期待,他說想開一家自己的茶葉店。驕陽下,茶園閃動夢想的光芒,祝福他的心愿早日實現。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2018年07月26日 09 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