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等主要農產品領域矛盾尖銳,各種意見交鋒,政策走到抉擇關口。全國政協委員、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兩會期間發表意見認為,所謂的糧食安全問題,實際上已經轉變為產業安全問題。
“中國農民能不能種地?當然能。打糧打油都可以,但是你打出來的貴,不如人家好,沒市場,這是最大的問題。”3月9日,陳錫文在農業界別小組討論時表示。
“扛是能扛,問題是能扛多少時間。”他說,現在中國農業到了危急關頭,必須要有大的突破。
當下,糧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三量齊增”,是糧食領域最突出的矛盾。糧食之外,油、棉、糖、肉、乳業,也都受到國外嚴重沖擊。長期以來,以數量矛盾為核心矛盾的農業政策理念正在受到挑戰。
全國兩會期間,陳錫文對中國糧食以及農業問題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表態,反映了這位中農辦掌舵人對中國農業的新思考。
3月5日,陳錫文在小組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首先對近幾年的農業政策做了反思。
他表示,中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全面、長期高于國際市場,實際上是從2013年開始的。
“那時候情況變化很快,土地租金、勞動力工資等快速上漲,都算到糧食成本里面。”
但當時,農業政策制定者對這些情況不夠敏銳,“不識廬山真面,只緣身在此山中”,大家還覺得挺好的,工資高了農民收入就高了,土地租金上漲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就增加了。糧食托市政策和農產品比價關系并沒有得到及時調整。
結果,“認識晚了,認識遲了。”陳錫文反思,如果2013年、2014年能關注到這個結構性問題,國內糧食局面可能不會這么難。
他總結到,這種認識滯后是復雜原因造成的。過去,由于中國糧食長期處于緊平衡,中國對糧食的追求片面化——就是增產。雖然糧食“十二連增”的成績不可否認,但片面的、失衡的政策也帶來了尖銳矛盾,比如,以玉米巨量庫存、大豆供給不足為代表的糧食結構性矛盾。
“但糧食也是商品。現在回過頭想,我們在糧食生產上的胸懷和眼光還不夠,沒有放到全球視野考量。”陳錫文說。
他表示,“十三五”形勢嚴峻,“糧棉油糖肉奶,這些最重要的農產品,哪個不進口?哪個比國外便宜?成本都比別人高,怎么辦?”
“從某種程度說,中國農業到了危急關頭。”陳錫文下了這一判斷。
他認為,“十三五”期間,不是說簡單地要把指標弄得多好看,“如果沒有改革創新精神,如果沒有大的突破,情況會越來越糟糕”。
陳錫文強調,“要解決我們存在的實實在在的問題,不能視而不見了。耗不下去了。”
他認為,要抓三件事,一即眼光,“中國已經處于開放的世界,我們必須要有開放的胸懷、開放的眼光,以世界經濟為背景來認識中國農業”;二即協調,協調部門、地方、產業、品種關系;三即創新,包括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
“要有信心,也一定要有危機感。”陳錫文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記者汪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