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湖農場迎來了大場面:參加全省糧食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的代表,來到該場參觀工廠化育秧。標準化的車間里,整齊地堆滿著種子、復合肥、營養土、塑盤,工人們正在流水線上忙著,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塑盤里,秧苖郁郁蔥蔥,生機盎然。場長賴華榮高興地向與會者介紹,機插秧苗效率高,原糧安全、優質,職業農工種糧不愁銷路。今年,早稻秧苗還沒栽插,全場3.6萬畝早晚稻就已被華潤集團、益海嘉里集團訂購一空。
這樣的場景,讓珠湖、成新、朱港三大國有農場的干部職工深感自豪。在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進程中,這三大國有農場積極探索適合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實行農業分場經營管理運作模式,建立了一整套與規模化農業生產相適應的管理機制,推動糧食生產由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去年,這三大農場糧食總產達7500多萬公斤,糧食播面畝產達574公斤,超過全省水稻平均單產163公斤,種糧職業農工年均收入達6萬多元,走出了一條我省國有大型農場加快推進糧食生產方式的創新之路。
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悄然重構
明媚春光下的成新農場三分場,一大片已整理好的秧田出現在眼前,職業農工孫廣榮正開著旋耕機作業。看到記者,孫廣榮說:“以前一家一戶的‘小田塊’捆住了規模經營的手腳。場里實現‘六統一’管理后,我以家庭農場的模式種了500畝水田。水稻全年畝產達620公斤,種糧收入達10多萬元。”
圍繞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珠湖、成新、朱港三大農場實行農業分場制經營管理運作模式。概括起來就是每個農業分場下設若干農業種植中隊,中隊聘用職業農工種田,有的中隊還建立了家庭農場,構建了集中管理、規模化生產經營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制。
為實現土地、農機、人力、科技等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農場實行“六統一”管理。即統一農業生產經營政策、統一種植模式、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生產成本考核、統一農產品收購銷售,種植風險由各農場承擔。珠湖農場建立了“責任到戶、聯產聯效計酬”激勵機制,種植成本由農場墊支,以年終效益計酬,利潤20%歸農場,80%歸職業農工,充分調動了職業農工的積極性。去年,該場糧食播種面畝產達595公斤,實現利潤3817萬元,職業農工年人均收入逾7萬元,實現了農場和職業農工的“雙贏”。
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科技創新和推廣、完善的社會化服務,已成為穩產能、調結構的“倍增器”。
“我們場糧食結構調整圍繞放心、綠色、特色做文章。”朱港農場調研員涂繼剛說。近年來,該農場緊盯育種技術前沿,引進了10多個米質優、產量高的新品種。去年,他們種植的千畝雜交中稻,突破了以往雜交稻產量高米質差的缺陷,米質7項指標均達到國標一級標準,開創了我省大型國有農場采用機械直播輕型栽培高產模式之先河,平均畝產超過820公斤。為提高糧食產能,成新農場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單位、院校合作,開展水稻科研高產攻關和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去年,該場實施的全國第四個、江西唯一一個袁隆平院士超級稻“百千萬”高產攻關示范工程的萬畝片,畝產達805.67公斤。
為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這三大農場在機械整田、育秧、機械栽插、機械施底肥、飛機打藥、機械收割、烘干等方面,借助社會農機服務,全部實現了耕種全程機械化,糧食生產由粗放型、高成本、低效益,轉變為機械化、專業化、田園化、產業化、科研化、生態化。
糧食產業融合發展提質增效
把產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是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展新空間、培育新業態的必由之路。
圍繞扎實推進糧食產業融合發展,珠湖、成新、朱港三大農場建立“公司+基地”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各場實行訂單農業生產,外部訂單生產由各農場米業公司牽頭與知名企業合作。內部訂單生產,由各農場米業公司根據市場需求,和各種植分場簽訂種植合同,收購稻谷并加工銷售,實現了一產和二產的融合。圍繞打造農場大米品牌,各場米業公司建立了稻谷烘干中心和大米加工廠,對稻谷實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工規模從小到大,加工層次從粗到精,生產的品牌大米享譽省內外,提升了糧食生產效益。
圍繞扎實推進糧食產業融合發展,這三大農場以拓展農業功能為路徑,依托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業設施、農耕文化等資源要素,打造一批生態觀光農業。朱港農場傾力推進“八步港”生態養殖基地建設,發展休閑垂釣農業,種植環圩堤油菜、綠化觀賞苗木,建立原生態野桑葚、地菜、野芹菜基地。成新農場打造了500畝的智慧農場,為消費者量身訂制原生態有機糧油,并推出了農耕體驗、旅游觀光,帶動三產發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江西網-江西手機報 2016-04-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