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今日回應“中國糧食庫存處于歷史最高位,另一方面糧食進口大量增長”時表示,眼前糧食的高庫存不是常態,不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進口糧增多,玉米替代品進口猛增,這是糧食品種結構缺陷和國內外糧價倒掛雙重影響的結果。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舉行發布會,請國家糧食局局長任正曉介紹當前糧食工作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
在發布會上,有記者問:一方面中國的糧食生產已經實現了“十二連增”,糧食庫存處于歷史最高位,另一方面糧食進口大量增長,這種情況下該如何認識中國的糧食安全形勢?
任正曉表示,眼前糧食的高庫存不是常態,不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形成當前居于歷史最高點的高庫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糧食連年增產豐收,農戶存糧減少或者根本不存糧,加工轉化企業不愿意多存原料用糧。低價進口的糧食擠占了國產糧食的市場銷售空間,還有受國際國內經濟下行的影響,一些加工企業開工不足,生產原料用糧下降等等,這些因素都直接導致糧食庫存的增加。
任正曉表示,這些因素都會隨著經濟環境和關聯條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它不會成為長期支撐糧食庫存增長的動力,如果一旦出現糧食生產減產,經濟復蘇好轉,還有國際糧食供求趨緊的情況,國內外的糧食市場馬上就會產生傳導反應,糧食庫存就有可能迅速下降。
任正曉同時介紹,進口糧增多,玉米替代品進口猛增,這是糧食品種結構缺陷和國內外糧價倒掛雙重影響的結果,是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深度融合的必然反應。
他介紹,一方面,我國三大谷物品種實現了基本自給,但是大豆是我們的短板,要依靠進口。近五年來,我們的大豆進口都是在逐年增長的,五年統算對外的依存度高達83.8%,這是我們的品種結構缺陷導致了大豆必須依靠進口。
另一方面,近幾年來國際市場糧價持續下行,而由于國產糧食的生產成本高和政策性收儲托市,國內的糧價已經成為全球糧價的高地,國內外的糧食價差巨大。現在國產小麥的價格要比進口同品質小麥每一噸高823元,大米每噸價差是790元,玉米達到每噸428元。
任正曉表示,由于國內外的糧食價差大,加上沒有配額管理的大麥、高粱、木薯干和DDGS這些品種,以其強勁的價差優勢大量進口,這也就導致了進口量與產量、庫存量“三高并存”的現象。
另外,有的人認為,現在國際糧源這么充裕,價格又這么低,完全可以通過進口來解決吃飯問題。對此,任正曉表示,這既不現實、也不可能。
任正曉介紹,近幾年,全球的小麥、大米和玉米這三大谷物品種的國際貿易量大體每年在6000億斤左右,但是我們國家這三大品種每年的消費量在9000億斤左右,假設把國際市場上的6000億斤糧食都買回來,也僅僅只夠消費量的三分之二,而且這是完全不可能的。
他介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現在全球還有70多個國家糧食嚴重緊缺,有8億多人口還處于饑餓半饑餓的狀態。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如果長時間、大批量地從國際市場來采購糧食,這既要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同時也要在國際社會承擔巨大的政治壓力,這樣的事情顯然我們不能夠做,也行不通。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新聞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