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生產已實現“12連增”。目前,市場穩定,供應充足,國家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但也要看到,糧食收購量、庫存量節節攀升,糧食庫存已達歷史最高水平,糧食供給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過剩。要破解這一難題,關鍵是要積極穩妥化解供給側和需求側不對稱矛盾,建立健全促進糧食供求平衡的長效機制,打破糧食“多了少了、少了多了”的怪圈,增強國家糧食安全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庫存量達歷史最高
目前糧食庫存居于歷史最高水平,今年糧食收儲也面臨巨大壓力。我國糧食庫存和加工轉化究竟情形如何?糧食是產不足需,還是產大于需?
聶振邦:糧食庫存問題是當前社會各界都比較關心的問題。現在我國糧食庫存量大約相當于一年的糧食產量,這個數量非常大。同時,庫存的3大糧食品種超過同品種的糧食年產量,而玉米庫存數量更是占到了總庫存量的50.3%。從區域分布來看,目前糧食庫存主要集中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以及內蒙古等東北“大糧倉”,其中東北地區玉米庫存量又占到了全國庫存量的一半。
分品種看,目前玉米庫存量遠超去年全年玉米的產量2.25億噸。國內生產的小麥和稻谷可以滿足消費需求,庫存量比較適宜,個別品種的小麥,主要是強筋麥、弱筋麥,還不能完全滿足國內對品種質量的需求,需要通過進口調劑解決余缺。因此,糧食去庫存,主要還是解決玉米庫存過多的問題。從國內目前對玉米需求情況看,如不及時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庫存很難及時消化。
岳國君:糧食加工轉化是去庫存的有效途徑。目前玉米在我國已經由主糧品種轉化為工業原料。每年玉米產量的10%用作主糧,剩下大部分用作飼料和工業原料。我國一年的玉米加工量接近5000萬噸,主要用來制作食用酒精、淀粉(包括淀粉糖)、賴氨酸、谷氨酸等發酵產品,年生產發酵產品達到3220萬噸,居全世界第一,但玉米加工量在玉米總產量中占比較低。數據顯示,以玉米為原料加工的產品全世界大概有4000多種,我國現在能加工1000種左右,基本上以低端的大宗產品為主。如賴氨酸,全世界加工量大約300萬噸,需求量200萬噸,我國賴氨酸加工量200萬噸,產能嚴重過剩。
宋洪遠:目前我國糧食出現產量、庫存和進口“三量齊增”,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糧食生產發展較快。我國糧食產量已實現連續十二年增產,最低收購價政策和臨儲政策保護了種糧農民的利益,大部分糧食進入國庫。另一方面,國內外糧價倒掛和糧食結構性短缺導致糧食大量進口。從供需基本面看,我國糧食供大于求,去年糧食總產量6.2億噸,最近5年新增糧食1500億斤,平均每年增長300億斤,而人均糧食占有量從2010年的406公斤提高到現在的430多公斤。
高庫存是怎么來的
當前糧食高庫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目前糧食加工業普遍不景氣,對糧食去庫存會造成什么影響?
聶振邦:糧食高庫存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首先,糧食連續多年豐產豐收,打破了過去“兩豐兩平一欠”的規律。糧食豐收了,在托市政策主導下,大部分進入國家糧庫,目前在全社會糧食總庫存中,中央事權管理的糧食約占92%。其次,國內外糧食價格差距比較大,在經濟利益誘導下,用糧企業進口糧食和替代品。去年糧食進口總量(包括大豆)達到1.2億噸。再次,口糧消費下降。據統計,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民每人平均消費原糧267公斤,現在平均消費200多公斤,而城鎮人口人均消費貿易糧口糧同期達到137公斤,現在下降到87公斤。此外,糧食總量增加,去年國內生產的糧食和進口的糧食合計達到7.4億噸。
那么,糧食庫存多少合適呢?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糧食庫存消費比,17%至18%是糧食安全警戒線,超過或者低于這個警戒線,都屬于不安全因素。我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還沒有完全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從長期的糧食供需情況看,我國糧食的庫存消費比保持在50%比較適宜,甚至還可以再高一點。這樣庫存水平即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對用糧的需求,同時對調控市場保持合理價格水平,兼顧糧食生產者、消費者和用糧企業各方利益,回旋余地也比較大。目前我國糧食庫存消費比遠遠高于這一水平。
岳國君:糧食產量增加是好事,對于糧食加工企業來說,期待增加糧食加工品種和糧食加工總量。近幾年國家連續執行托市收購,提高了糧食收購價水平,企業用糧成本有所增加。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糧食加工企業生產的產品,其競爭領域已拓展至全球范圍。然而,國內外糧食價差太大,單靠企業通過技術進步、節能減排降低成本,不足以彌補原料上漲增加的成本。加工行業是一種低利潤的行業,國家應該從頂層設計上制定可操作性強的戰略。同時,藏糧于企業,是對糧食安全的保證。糧食加工企業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增加產品品種,不斷延長產業鏈條,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糧食附加值,從而提高企業對原料價格波動影響的控制能力。
糧價市場“說了算”
去庫存是解決當前糧食收儲問題的“牛鼻子”。如何從解決供給側和需求側不對稱入手,完善糧價形成、收儲機制,建立健全促進糧食供求平衡的長效機制?
聶振邦:以前東北地區主種大豆、高粱,為什么現在農民改種玉米了呢?主要是因為雜糧雜豆產量低,育種上沒有取得突破,種植比較效益低;而種植玉米有國家臨儲政策托市保底,價格高、收益高,農民種植意愿高。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遵從價值規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今年取消玉米臨儲政策,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按照市場價格定價,進口糧食沒有價格趨利空間,企業就不會大量進口糧食。為了保護好種糧農民利益,價格如果過低還可以從價外給種糧農民補貼,可以按面積補,也可以按糧食產量補。這種補貼符合國際慣例,農民收入不減少,國家財政支出不增加。
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糧價由市場定,市場有了活力,就會帶動產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通過供求關系來決定市場價格,農業生產者便會在合理利潤的基礎上,根據國家政策扶持的導向,以及市場需求來調整和安排農業種植結構。農業部去年11月份出臺文件,調整“鐮刀彎”地區的玉米種植結構,首先從東北做起。從目前情況看,以后隨著市場定價,農民會自己選擇種植大豆還是種植玉米。
岳國君:從糧食加工行業來看,要加大去庫存的力度,就要提高糧食轉化能力。現在全國玉米加工量5000萬噸,假如每年再增加5000萬噸玉米的加工量,玉米工業總產值就會超過1300億元,將會帶動農民間接就業崗位110萬個。現在糧食問題有區域性的,有品種性的,有結構性的,有的品種在一些區域過剩,在一些區域則出現短缺。因此,調整種植結構的方向是對的。但是調結構會有一個慣性,在這個過程當中,通過擴大玉米加工量去庫存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宋洪遠:通過調整種植結構,能對糧食去庫存起到促進作用。但有幾個問題需要厘清:第一,調整種植結構,調的是產量或者是面積,不是產能,因為生產能力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基礎條件。第二,調減產量,要在調減種植面積的同時適當調減單產。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條件下,要按照供求結構的變化來安排生產,安排種植結構。種植成本上去了,收益下來了,種植面積逐漸就減下來了。第三,農業政策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需要加強政策引導。第四,做好農產品貿易調節。目前,我國糧食總量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出現結構性短缺,肉制品、蛋奶產品和奶粉等農產品仍然滿足不了需求,棉花、糖還需要大量進口。
提高國際競爭力
目前,國內部分糧食品種價格與進口糧食品種價格差距很大,市場競爭力不強,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如何提高我國糧食的國際競爭力?
聶振邦: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還不是一個農業強國,要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力:首先,發展規模化經營,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流轉土地實現規模化種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降低生產成本,就提高了競爭力。第二,要落實好藏糧于地和藏糧于技的政策。藏糧于地,就是要保護好耕地,嚴守耕地紅線不可逾越,保護好糧食生產能力;藏糧于技,就是要提高科學技術水平,關鍵是要提高育種水平。第三,要提高作物的栽培技術。隨著農業栽培技術、育種技術和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就會隨之提高,通過規模化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經過一段時間的不懈努力,完全有能力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
岳國君:我補充兩點:第一,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是從根本上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有效措施。農業是一個高科技產業,要從育種、種植栽培、收獲到加工等環節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丹麥,農民種地要有職業資格,沒有職業資格,即使有地也不能從事農業,要么把土地租給有職業資格的農民,要么撂荒。第二,應該在政策引導下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農業是我們整個國民經濟當中很重要的產業,要加強頂層設計,要有一個大的國家農業發展戰略,長期致力于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把我國農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宋洪遠:談我國農業競爭力的高低,要看“三率”:一看土地產出率,就是看單位面積產量的高低。二看農業資源利用率。提高農業競爭力,不僅要提高農業產量,還要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三看勞動生產率。我國農業人口占比30%,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只有9%,就是說,30%的人創造了9%的產值,農業勞動生產率很低。
如何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升農業競爭力呢?就要構建三個體系,一是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真正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做大做強。二是要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包括加工制造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三是要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農民可以通過購買專業化的服務來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的需要,肥料由肥料公司提供,種子由種子公司提供,農機由農機公司提供。構建好這三個體系,是我國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競爭力的關鍵。
(主持人:經濟日報記者 崔書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2016-05-2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