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對農產品的需求逐漸趨于多元化,一些特色農產品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相對大宗農產品而言,這些作物品種繁多、產量較少,生產范圍的區域性較強,卻往往有著較高的經濟附加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前景會越來越廣闊。
然而,在特色農產品的生產中,面臨著質量安全管理無處落地的尷尬。首先,專用投入品匱乏,很多品種并沒有合適的農藥、化肥。究其原因,一是很多品種的需求尚未被農資市場關注到,二是由于其產量小,導致投入品市場也較小,相比之下企業研發、推廣成本過高,使得農資企業積極性不高。其次,投入品登記制度缺乏。很多品種的用藥沒有登記,這不但給科學用藥造成了困難,還阻礙了下一步標準體系的制定。三是缺乏操作標準和產品標準,使得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缺乏依據。長此以往,將會影響整個農產品產業鏈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也將阻礙市場提供更多安全、高品質的農產品。
對特色農產品進行精準監管,既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力抓手,也是扶持產業、促使其良性發展的重要手段。浙江省率先在全省范圍內推動全產業鏈安全風險管控體系,今年在草莓等幾個品種先行試點。上文說的“一品一策”,是通過行政、科研、技術推廣的集成攻關,按品種研究梳理出特色農產品的一套質量安全監管措施,一套扶持政策。它既要求從宏觀上進行統籌,建立全面覆蓋的監管網絡,并將所有相關的業務機構都納入到一個體系;又要求從細處著手,不但能夠“一竿子到底”,建立有力的執行體系,而且對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的可能存在的隱患和問題有一個全面的把握;同時,還強調較強的機動性,能夠實時掌握特色農產品的風險狀況。
滿足當前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需求,是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面。要完善特色農產品的管控體系,既要在政府層面完善監管職能,建立標準、制度體系,日常排查隱患、執法監督、宣傳科普等,又要注重激發市場主體積極性,讓“市場之手”為特色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添磚加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2016-07-0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