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講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國的城市化和持續的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第二個問題是我國城市化道路的選擇。
現在經濟已經進入了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下行很多。下一步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哪里?這是社會各界非常關注的問題。在這方面,黨和政府已經做了很多的事情,例如提倡創新創業。這些都是對的。但我認為,要保持比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光靠創新創業是不夠的。
可以對比一下中國現在和日本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情況。二者具有可比性。一方面,日本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收入水平和中國現在的收入水平按照可比價格計算基本上是一樣的。另一方面,日本在1973年以前和中國在2012年以前實行的增長模式也基本上是一樣的,也是出口導向和投資驅動。1973年石油危機過后,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幅下行。在這之后的20年,日本的平均增長速度只有3.5%,雖然當時日本還處于技術趕超的時代,多數的發明都是來自日本,日本的電器、汽車主導了全世界。探究背后的原因,是因為技術進步實際上是極其困難的,速度不可能非常快。同樣,我國現在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如果把寶全部押在技術進步上,可能會出現問題。
中國未來十年、二十年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是在城市化上。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基本上局限于沿海地區,例如上海和美國的人均收入差距只有不到4倍,但上海和貴州的差距是7倍,我國內部的差距遠遠大于沿海地區和發達國家的差距。但正因為這份差距存在,我國才有了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根據經濟增長理論中的收斂理論,如果兩個國家采用相同的經濟政策,那么低收入的國家就會比高收入的國家增長得快一些。將這一理論運用到國內也是一樣的,如果內陸地區采用跟沿海地區一樣的政策,內陸地區的增速就會超過沿海地區。這就是新的增長潛力所在。
我國面臨的經濟周期導致了房地產業的過剩現象。解決過剩房地產的一個辦法就是政府通過發行國債,把這些房子都買下來,然后以低價賣給老百姓,或者出租給老百姓,讓大家的福利都提高。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三個“一億人”目標,這為解決城鎮化中這三億人的住房問題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未來中國城市化之路怎么走?這是一個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上世紀八十年代費孝通先生提出了小城鎮這條路,這成為官方的城市化道路。我聽他的博士生說,費老臨去世的時候說也許他提出來的小城鎮化道路是錯的,他意識到小城鎮不太可能發展起來。小城市的優勢是不擁堵,可以讓市民居住更舒適,但劣勢是不集中。大城市具有規模效益強的優勢,當然也有很多弊端。例如北京這種攤大餅式的發展模式背后有巨大的城市規劃問題。
一個很自然的想法是追求適度的城市規模。通過借鑒其他國家(如瑞士、德國、日本等)的經驗,我們會發現這些國家的城市群解決了這個問題。在一個城市群里面,有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這里不存在所謂的最優城市規模,而是通過城市群的建設完成了城市化過程。人口最終必定會集中到少數區域里面。我們不必要去為一部分地方的衰退擔憂。我國的幾個中心城市區,例如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還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下一步的發展,我非常看好武漢、長沙這一帶以及鄭州到西安這一帶,這里可以建設我國新的城市群。
我認為,中國下一個增長點應該還是城市化,但是要把城市化這篇文章做好,我們一定要改變現有的城市化思路,讓人口更多的向少數區域集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