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大部分士紳告老后會還鄉,這讓中國的城鄉差距沒有現在這么大
作為特權階層,紳士在很多方面被區別對待,比如服飾,見官時的禮節,比如他們可以免除徭役和丁稅等等。當然,享受特權的同時,他們也要履行自己的職責。有時他們還要負責地方安危,組織團練,比如曾國藩的湘軍便是結集地方團練隊伍而成。
如何當官,自古及今,都是一門學問。即使是個小小的知縣,要坐穩自己的位子,也有很多要注意的事情。如何和轄區內的紳士階層打好交道,便是一門很要緊的學問。這不,清代的《牧令書》這本知縣必讀書中,便有專辟一章——《紳士》。
“為政不得罪于巨室,交以道,接以禮,固不可權勢相加。即士為齊民之首,朝廷法紀盡喻于民,唯士與民親,易于取信。如有讀書敦品之士,正賴其轉相勸戒,俾官之教化得行,自當愛之重之。”
這一段談得是地方官應該看重當地的士紳階層,利用他們在當地的聲望,幫助推行國家的法令。除此之外,地方官還可以從士紳那里了解地方民情風俗,通過他們主持一些地方公益事業等等。總之,治理地方,士紳階層是必須處理好的一重關系。
這已足以說明士紳階層在中國社會結構中的重要性,中國的紳士是一個相當獨特的社會集團,他們具有人們公認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特權及各種權力,并有著特殊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地位高于一般民眾,支配著中國民間的社會和經濟生活。對一個普通的鄉間民眾而言,遠在天邊的皇帝恐怕還沒有當地的鄉紳有威權,因為是后者在直接地干預著和他們息息相關的地方生活。
要成為一個中國紳士,你必須接受傳統的儒家體系教育,并通過政府掌握的科舉和功名制度確立自己的社會地位。具體而言,紳士地位的確認是通過取得功名、學品、學銜和官職而獲得的,具有了這幾重身份,就自然成為紳士集團的一份子。當然,功名、學品和學銜的取得理論上都必須通過科舉考試,也就是“正途”出身;然而功名也可以通過捐納獲得,這些紳士被稱為“異途出身”。紳士內部,根據功名和官職的高低,整個紳士集團又可以劃分為上層紳士(官吏、進士、舉人、貢生等)和下層紳士(各類生員等)。
作為特權階層,紳士在很多方面被區別對待,比如服飾,見官時的禮節,比如他們可以免除徭役和丁稅等等。當然,享受特權的同時,他們也要履行自己的職責。他們有責任保護自己家鄉的福利,他們要盡力去承擔各種公益活動、興修公共工程(比如造橋鋪路等等)、排解糾紛……有的時候,他們還要負責地方安危,組織團練,而這種地方武裝勢力在亂世的時候甚至可以發揮決定國家命運的作用,比如曾國藩的湘軍便是結集地方團練隊伍而成。
除了這些實際性的事務之外,紳士在文化方面的作用也相當明顯。他們往往是地方學校、寺廟和貢院的維護者,他們也被視為一個地方的文化精神的代表,編修地方志書,記錄鄉土風俗,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維系儒家的“禮”,這些都是他們常見的工作。
中國的士紳階層是一個開放的階層,由于科舉制的存在,不斷有人被補充進入這個特殊階層。由于中國傳統的“落葉歸根”思想,即使在外功成名就,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回鄉養老。當然,傳統中國城鄉的差距并不那么大,也使得“回鄉”之路不會走得那么辛苦。
作為一個階層,士紳的組成在科舉廢除之后已經有了很大變化。當孔已己忍受著咸豐酒店中眾人的取笑時,這個階層原有成員的沒落,已經隱約可見。而當傳統社會——從社會制度到思想精神,從上到下被徹底改變之后,士紳階層自然也就只能土崩瓦解,消失于歷史之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楊早講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