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30日,第二期全國基層農村經管工作骨干培訓班在吉林長春舉辦。會議期間,記者圍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與多名學員進行了采訪交流。采訪發現,盡管各地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在全面鋪開,但一些現實問題仍待破解。
實測后多的地歸誰?
費縣地處山東省中南部,耕地81萬畝,縣內三分之二為山區。山地地力差、產量低,二輪承包時折畝定產,有些地一畝半折一畝。費縣農村經營管理局局長楊青云說,在試點時發現實測面積比合同面積平均多10%左右,折畝定產是主要原因。對此,費縣2014年出臺辦法,規定二輪延包時按照地級折合分地,造成實際經營的土地面積與承包合同及權證面積不符,按本次實測面積進行登記。
這一現象在河北石家莊市也存在。石家莊市從2014年開始進行土地確權試點,該市農村財務管理局局長趙靖宇說,在試點過程中,發現個別鄉鎮確權進度停滯在30%,原因除了鄉鎮農經機構不健全外,主要是證書上的實測面積和二輪承包合同面積相差太多,最多甚至5畝地折算1畝。“實測面積一公布,量出來多的地歸誰?上面沒有明文規定,只能村里民主協商,進度就耽誤了。”
除此之外,兩田制怎么確權也讓趙靖宇撓頭。有一個村三分之一的農戶上訪找到她要求確權。事實上該村實行兩田制多年未變,村里有五分之三的耕地按機動地承包給農戶。然而,按照政策要求,確權是以家庭承包為主,但農民卻不買賬,“機動地和家庭承包地承包期限都一樣,怎么就不給確權呢?”
已規模流轉的地怎么確權?
甘肅省隴西縣位于黃土高原西部,屬農業貧困縣,為促進經濟發展,該縣在2014年被定為省級試點,同年建立了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網絡交易平臺,至今土地流轉面積達22萬畝,規模流轉達到4.7萬畝。據隴西縣農村經營管理指導站站長吳鋼介紹,在確權過程中,發現一些已規模流轉的土地很難確權,“原先各家各戶的地既沒有四至,也沒有草圖,流轉后土地整治規模經營了,早已無法丈量農民原來的土地,只能動員群眾確股不確地,但流轉到期了地怎么分?縣里沒有解決辦法,農民根本不簽字,村干部也不愿意。”
同樣的情況在石家莊市則表現為,村民愿意確股不確地,“最后發現共有人太多,錄入不了數據庫系統。”趙靖宇說。
城郊村人地矛盾突出
費縣一共795個村,其中只有30多個村沒搞確權試點,楊青云說,主要是開發區、城郊村等,“因為人地矛盾太突出了,困難太大。”
人地矛盾突出、情況復雜,成了不少城中村、城郊村確權路上的“攔路虎”。在隴西縣,個別城中村、城郊村土地征占手續不全,“確權的時候找不到人,即使找到了也不簽字。”吳鋼說。
在石家莊市試點過程中,也發現了個別以租代征的土地很難確權。“一些公路邊田地被非法征用,個別是以租代征,并無正規手續,也早已改變了用途。”
數據格式統一的問題
湖北十堰市2014年開始試點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當年完成 224個村,并發放承包經營權證11000余本。據十堰市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局局長張久國介紹,由于時間緊任務重,各地大部分鄉鎮招標給不同的測繪公司,在公示結束收集數據時發現,各鄉鎮的數據格式不同,“一個縣的數據至少有兩百萬兆,大量的數據調格式十分讓人頭疼。”
楊青云說,“由于測繪出來的數據格式不統一,縣里光統一格式就用了1個多月時間。”
截至今年3月底,全國已有2434個縣、2.6萬個鄉鎮、43.8萬個村開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整省試點已擴大至22個,確權已經進入爬坡邁坎的關鍵時期。面對遠比想象中更復雜的農村現狀,如何把保證質量作為確權工作重中之重,啃下硬骨頭,切實保護好農民利益,還需多方發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2016-09-1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