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寧夏現代農業: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 作者:唐園結?宋修偉?張國鳳?高楊?李飛?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0-17 錄入:吳玲香 ]

原題:倚而立向而行

——從三個產業樣本看寧夏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

提起寧夏,人們可能馬上想起兩句話:天下黃河富寧夏;寧夏枸杞甲天下。但人們可能還不清楚,關于寧夏還有兩句話:寧夏是奶牛的天堂;寧夏大米,不吃菜也能吃兩碗。如果說前兩句話是老祖宗留給寧夏的財富,那后兩句話則是寧夏人的新創造。

這是寧夏的特色,也是寧夏的優勢。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寧視察時,關于農業講得最多,要求我們倍加珍惜、充分發揮寧夏現代農業的優勢。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李建華說,寧夏有歷史悠久、享譽盛名的寧字號農產品,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把特色農業做實做強。

作為全國農業的微縮版,寧夏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出路就是咬定特色不放松!

 “通過構建特色現代農業三大體系,走出一條一特三高的路子,即發展特色產業、追求高品質、進軍高端市場、實現高效益,既是寧夏突破地域面積小、規模做大難這一瓶頸的現實抉擇,也是我們抓特做優、強區富民的主動創新。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曾一春告訴記者。

共識既成,一系列政策陸續出臺、布局次第展開,全區上下同心用力,助推產業發展的良好效應初步顯現。截至目前,寧夏特色農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6%,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0%,農民來自特色農業的收入比重達到45%

秋意正濃,塞上江南又到豐收時節。記者一路采訪,所見所聞是全區干部群眾說特色、重特色、創特色,所感所獲是高品質、高端市場、高效益給農民帶來的增收之力。記者選擇重點觀察枸杞、奶業和米業三個極具寧夏特色的代表性產業,力圖透過這三個窗口,一探寧夏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建設的特色秘訣

做精一粒枸杞延長一條鏈”——看寧夏如何構建枸杞產業體系

現代農業的三大體系中,核心是產業體系。延長產業鏈,做強做亮品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寧夏通過構建枸杞產業體系走上了轉型升級之路。

荷蘭花卉、巴西咖啡、法國紅酒……在全球農業競技場上,這些響當當的名頭背后,站著的是一個個重量級的產業選手。中國農業產業如何參與到強者如林的全球競爭中?寧夏枸杞給出的答案可資借鑒。

寧夏枸杞是全球枸杞產業的風向標。寧夏擁有全球最佳枸杞生長環境、最長枸杞栽種歷史;中寧縣是世界枸杞發源地和正宗原產地;全球唯一的枸杞主題博物館——中國枸杞館落戶銀川,可謂世界枸杞看中國,中國枸杞看寧夏

寧夏枸杞掌握全球枸杞市場定價權。全球最大的枸杞交易市場、首個枸杞電子交易所位于寧夏中寧,年交易量達6萬噸以上;全區5萬余畝出口基地產出的枸杞,從這里銷往40多個主要消費國家和地區。

作為傳統優勢產業,寧夏枸杞早已穩坐國內頭把交椅——種植面積占全國45%以上,干果總產占比達到55%,市場份額占60%。隨之而來的,在日趨激烈的全球農業產業競技場中,如何代表中國枸杞贏得一個席位,成為擺在寧夏面前的新挑戰。

寧夏的技戰術選擇是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打造接二連三的產業新業態。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廳廳長馬金元看來,只有建立起現代枸杞產業體系,才能再造寧夏枸杞參與全球競爭的新優勢。

 從擴規模到重科技,從按斤賣到按粒賣,從傳統種植業到有機、休閑的現代農業,近年來,寧夏枸杞產業業態變化的條條涓流,最終匯成了穩扎一產,接二連三的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大潮。

精耕細作,種出好產品。得益于河套灌區獨特的生態地理環境和絕佳的水土光熱資源,寧夏中寧枸杞的品質為全球所公認,當地杞農收入的1/3來自于種杞采杞。通風透光三層樓,要想豐產蛇探頭。這兩句在外人看來不知所云的口訣,正是上橋村村民張偉中引以為傲的寧杞7號蛇探頭式剪枝法,也是中寧枸杞數次品種改良、技術更新的一個縮影。一招剪枝術解決了不掛果的問題,新品種得以順利推廣。中寧縣枸杞產業發展服務局局長孫學軍告訴記者,品種改良的直接效益是杞農收益倍增,以往最多賣到20元每斤的行市,如今漲到了65元。

延伸鏈條,增加附加值。如果僅停留在從枸杞到枸杞的低層次形態轉變上,那么枸杞就只是寧夏特產;只有將每一粒枸杞吃干榨凈,向精深加工要附加值,枸杞才有高品質,才能進軍高端市場,換來高效益。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專家認識到一特三高之路的價值。目前,寧夏以枸杞干果、果汁、果酒、籽油、芽茶等產品為主的各類加工、銷售企業達200余家,其中規模加工流通企業超過60家。我們將寧夏枸杞保健功能作為重點,檢測分析它的理化指標,以此推動枸杞育種和深加工。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育種專家曹有龍已經開始著手調整品種培育方向。

借助互聯網,走好品牌路。將一畝枸杞田與全球市場相連,最好的媒介莫過于互聯網。在產業鏈的終端,利用互聯網拓展銷售渠道,實現精細化經營,已成為寧夏推動枸杞產業升級發展的新路。就在3年前,我們還是重線下、輕線上的認識,現在則是根據線上大數據,先了解客戶需求,再開發適銷對路產品,讓線上來決定線下。在寧夏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電子商務中心,董事長郝向峰跟記者聊起了他的思想轉變過程,以及他正著手打造的新項目——在枸杞基地里建莊園,用枸杞文化的魅力把顧客變成游客,把你買我賣的生意往來,變成從種到收的全程參與。

樹起一面旗幟趟出一條路”——看寧夏如何構建奶業生產體系

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寧夏發展奶產業緊緊抓住了生產體系建設這個牛鼻子,向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邁進。

近年來,中國奶業備受全球奶企沖擊,消費者對國產奶制品信心不足,不少人赴國外購買奶粉,歸根到底是生產體系出了問題。而寧夏奶業,正如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所評價的那樣,靠著生產體系建設,已成為我國奶業優質安全發展的一面旗幟’”

寧夏是奶牛的天堂。在今年8月舉行的中國(寧夏)奶業轉型升級研討會上,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用氣候條件、飼草資源、奶牛單產、牛奶品質等八項硬指標向到會的所有人佐證了這句話。

能在逆境中樹起這面旗幟,寧夏的底氣來自哪里?轉變生產方式,用現代設施、裝備、技術手段來武裝奶業,提高奶業的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寧夏回族自治區農牧廳廳長王文宇告訴記者。

在寧夏賀蘭縣中地乳業集團有限公司的萬畝生態養殖場里,記者見到一派緊張有序的忙碌景象:一間間寬敞明亮的牛棚里,待產的奶牛踱著步,排隊走向現代化的大型擠奶臺,另一端,新鮮的牛奶通過密封管道直接進入保溫罐。

好牛奶來自于好奶牛、好牧草,來自于一環套一環的奶業生產鏈條。

集約化才有好牛養。寧夏率先在全國以省域為單位開展奶牛選育,先后引進國外優質奶牛10萬頭。每頭奶牛都有身份證號,佩戴耳標,奶牛繁育統一采購凍精,一套規范可溯的管理,使奶牛良種覆蓋率達到了100%,養殖效益全國領先。

規模化才能養好牛。規模的基礎在配套,為此,寧夏千方百計讓奶牛夠吃夠住、吃好住好。依托優越的自然條件,寧夏種起優質牧草,建起飼草體系,全區奶牛養殖場全株青儲玉米和苜蓿的應用率達到100%。奶牛出戶入園出戶入場工程實施以來,全區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252個,其中國家級標準示范場22個,標準化規模養殖比例達90%以上,高于全國40個百分點。

標準化才能產好奶。從設施裝備到配套管理,全面踐行國際先進的飼養理念,實現了奶牛營養調控、精準化飼喂、機械化擠奶、程序化免疫、生產性能測定、智能化管理等一批關鍵配套技術的全覆蓋,在農業部生鮮乳抽檢中,連續7年合格率達100%

過去更多給他人生產原料奶,如今奶源優勢正加速轉化為產品優勢和效益優勢。作為寧夏奶產業的老大,夏進公司利用寧夏地處黃金奶源帶的自然優勢,推出有機牧場概念,一系列高端產品市場份額逐步擴大;今年6月,中國(寧夏)嬰幼兒配方奶粉研究中心成立,六家奶企共同簽訂協議,聯合打造一個集奶粉加工、奶酪開發、技術共享的合作平臺……

建起一家糧行做大一倉米”——看寧夏如何構建米業經營體系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就是要培育規模化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促進不同主體之間的聯合與合作,寧夏正是通過經營體系創新做優了米業,為糧農拓寬了增收渠道。

種糧食還有效益嗎?這個困擾著全國不少地方的問題,幾年前也曾困擾著塞上江南。作為寧夏最具單產優勢的作物,水稻以10%的生產面積,提供了18.5%的糧食產量,總產量占西北五省區水稻總產量的34%

但是,與種植經濟作物相比,種糧的效益并不明顯。如何做大既有產量優勢又有品質特色的一倉米,寧夏選擇了從經營體系創新入手。

連日來,寧夏昊王米業有限公司院內一片忙碌。永寧縣望洪鎮望洪村村民何建保駕車靠近抽檢臺,抽檢儀器自動抽取水稻樣品,通過地下管道送入檢測前臺,經去殼加工后送出晶瑩的米粒,稱重、卸貨后,何建保的水稻全部進入烘干塔。公司給了他一張糧食存折,折子上清晰顯示著一項明細:存入,一年圓稻,價格2.94/千克,總價1340元。

201411月,永寧縣昊王米業投資3億多元建起寧夏首家糧食銀行。永寧縣副縣長滿紅告訴記者,這是一種采取市場化運作,吸收農民手中余糧儲蓄儲戶可憑存折隨時提取、折現的新型糧食經營方式。

 “糧食銀行存取時間通常為一年,期間糧權不變,可以隨時提取存糧或兌現。糧食存滿一年后,可在糧食銀行下設的購銷網點兌換生活用品及米面油等。儲戶還享受存儲總金額3%6%不等的分紅。公司總經理王建華進一步向記者介紹說,目前糧食銀行存糧高峰期一天進糧達1400多噸。

借助于糧食銀行主體,20153月,寧夏昊王米業牽頭成立了銀川市精品水稻聯合體,將與糧食銀行建立存儲關系的農民、大戶及31個合作社利益緊緊捆綁,形成集水稻產業化服務、工業化生產、市場化融資于一體的全產業鏈聯合體。

聯合體向儲戶發布最新市場信息,提供播種、施肥、除草、收割、銷售全程服務,將之前松散的種糧主體通過糧食銀行與企業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同擔的共同體。短短一年,糧食銀行在承擔替農民存糧主責的同時,生產基地也從2萬畝增至6萬多畝,合作社、農民的貸款難、賣糧難等問題亦迎刃而解。

通過糧食儲存過程中的優質優價,在農民中樹立了種好糧、賣好價的意識。賀蘭縣廣銀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建文頗有感觸。

糧食銀行是寧夏米業創新經營體系變革的新業態,以此為代表,越來越多的社會化服務新模式在寧夏持續涌現。寧夏在全區選擇特色產業優勢突出、示范帶動效果好、交通便利的鄉村,依托農機作業公司、農資銷售公司、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引導和支持建設企業引領型、公益服務型、企業引領和公益服務相結合型三種類型的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站,服務內容由現有的技術推廣、科技培訓、農資供應、測土配肥、統防統治、農機作業、信息服務等功能向電子商務、金融保險、休閑觀光、質量檢測、疫病防控、氣象服務、抗災減災等領域延伸。截至今年6月,累計服務面積達到12.8萬畝,據測算,僅水稻一項畝節本增效就達106元。

 “以米業為代表,寧夏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引導各類服務主體由注重產中向產前、產后延伸,為特色農業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寧夏回族自治區農牧廳副廳長楊明紅說。

總結一方經驗下好一盤棋”——論寧夏如何抓好特色現代農業

抓特色農業要方向明、決心大、韌勁足,要扎扎實實地建立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寧夏正是著此一招才換來了倚而立,向而行的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態勢。

特色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各地都在抓,寧夏的特點是什么?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全國都在搞,寧夏的經驗是什么?中國農業早已融入國際市場的浩瀚大海,如何提升全球競爭力,在全國農業一盤大棋中,作為中國農業微縮版的寧夏,其經驗有什么啟示意義?

寧夏采訪伊始,這三個問題一直縈繞在記者的腦海。幾天采訪下來,答案一一破解,眼前豁然開朗。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寧夏抓特色農業的方向明。特色和品質,是當前消費市場對農產品的主要訴求,也是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特三高的發展定位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得出來的,是殘酷的市場競爭逼出來的,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

寧夏抓特色農業的決心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大,農民融入的干勁足,企業參與的意愿強,從干部到群眾,從城鎮到鄉村,大家看到的是、討論的是、手里忙活著的也是

寧夏抓特色農業的韌勁足。比如,做枸杞就把枸杞搞深搞透:種枸杞的圍著枸杞樹轉,一心把種植技術推陳出新;搞加工的把一粒枸杞掰開了揉碎了挖掘其產品附加值;做銷售的用互聯網+”把枸杞賣到全球每一個角落……整個產業鏈條上,每一環節都帶著不信東風喚不回的韌勁把分內事做足做好。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寧夏特色產業發展實踐契合了國家發展現代農業三大體系的要求。現代農業三大體系相輔相成。現代農業生產體系重在提升農業生產力,現代農業經營體系重在完善農業生產關系,二者又共同支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體現了現代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有機融合。

寧夏的枸杞、奶業、米業三大產業就像三面鏡子,映射出的是寧夏特色現代農業的整體形態,那就是在一二三產業融合上用力,在生產模式上創新,在農業組織化程度上加以引導,將三大體系建設融入到眾多特色產業的具體實踐中來。

第三個問題的答案是:寧夏農業參與全國甚至全球競爭,歸根結底靠一個字。寧夏農業規模雖小,但小而特、小而優、小而精、小而強。獨特自然稟賦生產出獨具特色的農產品,特色優勢產業又催生獨特發展路徑。寧夏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并不是靠面積、靠規模、靠產量,而是把有限的資源利用得更合理,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把發展潛力轉變為現實生產力。

寧夏特色農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創新破壁,不僅形象展示了一個輕量級選手如何在國際農業產業的競技場上展示其分量,更為中國農業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一個鮮活的范本和一條珍貴的經驗——而立,向而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五月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本激情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黄V免费网站免费 亚洲视频在线香蕉 | 亚洲欧美中文视频 | 日韩精品日韩字幕亚洲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