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中國農業經濟景氣指數為101.6,環比連續2個季度呈上升走勢,二季度比一季度上升0.2點,三季度比二季度上升0.3點;同比來看,則分別比前兩年同期水平低1.2點和0.5點。景氣指數環比回升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出口、投資、財政支持力度等方面均呈現好轉。
反映農業經濟景氣狀態的中國農業經濟預警指數為90.0,雖比二季度下降6.7點,但繼續在顯示正常的“綠燈區”運行。預警指數回落一方面與農產品價格回落導致名義零售額增長放緩有關;另一方面,國際糧價下跌以及國內糧食庫存高企造成谷物等糧食進口的下降也是原因之一。
綜合來看,我國農業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未來發展很大程度上與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關聯密切。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正在由生存型消費轉向發展型消費、由產品消費轉向服務消費、由物質消費轉向精神消費、由規模化標準化消費轉向個性化品質化消費、由忽視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的消費轉向更加生態、綠色、安全的消費。這些趨勢反映在農產品需求上,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從追求食品消費數量向質量的轉變。近年來,我國從溫飽型社會向小康型社會過渡進程加快,食品消費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食品消費支出在全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為29.7%,而1990年該比重在50%以上。這并不意味著食品消費相關產業沒有發展空間。事實上,這恰恰是對食品消費相關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從單純地滿足溫飽向追求食品安全、營養價值和飲食文化方向發展。現在,越來越多的綠色、有機農產品進入百姓餐桌、肉蛋奶消費快速增長,以及各具特色的大眾餐飲消費發展很快,均反映出食品消費從量向質的轉變。
二是旅游、休閑養生需求的上升帶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等以農村、農業為依托的第三產業發展。近年來,居民旅游休閑支出比重不斷上升。2014年,人均旅游花費為839.7元,是1995年218.7元的3.8倍。鄉村游、體驗農業逐漸興起。據統計,2015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22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4400億元,從業人員790萬,其中農民從業人員630萬,帶動550萬戶農民受益。“十二五”時期游客接待數和營業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已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中增長最快的亮點之一。
三是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帶動健康食品、保健品及中藥材等需求的快速增長。截至2015年底,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10.5%,達到國際老齡化標準。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將帶動健康、養老產業步入快車道。就農業方面來看,保健品、中藥材種植將進入重要發展階段。近些年,我國居民中藥材及中成藥消費價格指數一直保持溫和上漲,同比漲幅在2.2%至4.5%之間,明顯高于同期消費價格總水平的漲幅,反映出市場對中藥材的強勁需求。在今年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重要論述將推動我國中藥材需求的新一輪快速增長。
消費結構升級為農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農業發展需順應市場需求的轉變,滿足不斷提升的品質消費、健康消費、體驗消費等各方面需求,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適應膳食結構的改善和營養需求的變化,大力推動結構多樣化的農產品供給的增長。要充分研究老百姓膳食結構變化趨勢,包括糧食、禽畜產品、蔬菜、水果等之間的結構變化,同時充分考慮我國不同農產品在國際上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適當調整相關農產品種植、養殖結構。尤其要支持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從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環節實行全程質量監控;同時,注重品牌建設,打造一批安全優質農產品品牌和食品品牌,打造一批檢驗檢測認證知名品牌。與此同時,需要加強誠信社會建設,為生態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消費創造一個良性互動的環境。
二是要從“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個方面同時推進,促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產業相融合,將農業與加工銷售、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相結合,提升農村休閑旅游的附加值。“硬環境”方面,要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凈化、美化農村環境;“軟環境”方面,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提升農業休閑旅游的文化內涵;加強品牌建設,促進區域品牌、企業品牌培育;通過多媒體、多平臺開展宣傳推介。
三是要加強中藥資源保護利用,規范中藥材種植養殖;加強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和規范化種植養殖基地建設;促進中藥材種植養殖業綠色發展;通過統籌優質中醫藥資源,扶持重點項目建設,深入推進中醫藥醫養融合,帶動中藥材種植、生產以及中醫醫療、養生等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全產業鏈整體推進的科學發展新模式。
作者系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