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取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勝利兌現之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面小康“一個都不能少”的要求,農業是短腿、農村是短板、農民收入是短項、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底線任務。為此,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任務明確,重點突出,一方面提出補齊“三農”短板,如期實現脫貧底線任務;另一方面提出要突出產業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產業振興是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的物質基礎,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貫徹落實好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必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鄉村產業全面振興,以產業振興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脫貧攻堅的質量。
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就是要從農業就是單一種養的傳統概念中解脫出來,把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等現代產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就是要實現種養加、產供銷、農旅文、一二三產業多元融合,就是要把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的二三產業盡量留在農村,把農業產業鏈的增值收益、就業崗位盡量留給農民。農業產業體系是衡量農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主要標志。
(一)以穩糧增畜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重點穩定農業基礎產業
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既是“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也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確保重要農產品供給不出問題才能穩住“三農”基本盤。首先要穩糧。糧食安全才能確保國家安全。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更要穩糧、穩農。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今年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供給要總量充裕。要繼續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建立全方位的糧食安全保障機制。按照“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持續鞏固和提升糧食產業的生產能力。一要強化糧食安全省市縣長責任制考核,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要層層分解,保持穩定。二要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保障農民基本收益,讓農民愿意種糧、不吃虧。三要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劃定和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完善支持政策,加大產糧大縣獎勵力度,優先安排農產品加工用地指標,支持產糧大縣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指標跨省域調劑使用,讓地方抓糧積極、不吃虧。在保證總量穩定的同時,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強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和管理,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其次要增畜。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種植業并列為農業生產的兩大支柱。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蛋奶的需求進一步提升。近兩年來,受國家宏觀經濟環境等多方因素的影響,我國畜牧業總產值呈現下滑趨勢,2018年我國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8517萬噸,比上年下降0.3%。其中,豬肉產量5404萬噸,下降0.9%;2019年生豬生產波動更大,形勢更嚴峻。抓好生豬生產是當務之急,要采取綜合性措施,確保2020年年底前生豬產能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要嚴格落實扶持生豬生產的各項政策舉措,打通環評、用地、信貸等瓶頸。糾正隨意擴大限養禁養區和搞“無豬市”、“無豬縣”問題。推動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加強對中小散養戶的防疫服務,加快優化豬肉供應鏈,引導屠宰加工向養殖集中區轉移,促進“運豬”向“運肉”轉變。推動生豬扶持政策拓展覆蓋畜牧業,支持禽類、牛羊生產,引導優化肉類消費結構,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二)以產業扶貧為主導打贏脫貧攻堅戰補齊農業產業短板
扶貧的重點區域在縣域,縣域扶貧的根本在產業。產業扶貧是貧困地區和人口擺脫貧窮的根本出路,是最根本和最長久的扶貧。貧困戶只所以貧困,就是因為生產發展缺資金、缺觀念、缺資源,產業內生動力不足。因此,產業扶貧要在不降低標準、不吊高胃口的原則下,立足當地資源,聚焦短板弱項,狠抓關鍵環節,建立長效機制。產業扶貧模式要以幫扶機制退出后產業仍能持續為根本。要按照“縣有主導產業、鎮有產業基地、村有合作組織、戶有脫貧項目,產業鏈接、基地連戶、股份連心、責任連體”的實施路徑,擴大扶貧產業規模,夯實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產業基礎。鼓勵貧困山區利用涉農整合資金發展長期穩定、帶貧益貧作用明顯的特色產業,在每個縣鎮形成1—2個特色產業集群,精心打造一批農業品牌。統籌推進技術、土地、資金、項目等要素向產業園區和扶貧基地集中。采取龍頭企業帶動、致富能人引領、產業園區示范、優惠政策支持和貧困群眾帶資入股、土地入股、托管經營等方式,切實把貧困群眾嵌入產業發展和利益共享的鏈條之中。實現貧困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四變改革”全覆蓋,實現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條件和發展意愿的貧困戶產業項目全覆蓋,推動產業扶貧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確保貧困戶早日脫貧有依靠,長遠增收有保障。積極推行“黨支部+集體經濟+貧困戶”模式,充分發揮“黨支部+”的優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推進股權量化,建立健全多種形式股份合作,最大限度提高產業扶貧效益。發展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聚集體之智,舉集體之力,補齊脫貧攻堅最后一塊短板,不讓一個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按照“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工作要求,持續做好已脫貧戶幫扶,確保穩定增收不返貧。堅決打好產業扶持、就業幫扶、結對幫扶、社會幫扶、政策保障、扶志扶智等鞏固提升“組合拳”,多措并舉提高脫貧質量。
(三)以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體為依托縱向延長農業產業鏈條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各地立足資源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全產業鏈,建立健全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形成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就是要依托種養業,提升種養業,一產往后延,二產兩頭連,三產走精端,培育一批以種養為基礎、以農產品加工為紐帶、以商貿物流為支撐的產業形態,打造從“良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模式。讓農民進入到全產業鏈收益分配的“利益圈”、“價值圈”,開辟穩定增收的新渠道。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93號),對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近年來,中央有關部委對產業融合發展新載體進行了有益探索,大體有五種,一是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農業部等6部委《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農經發〔2017〕9號),提出積極培育發展一批帶農作用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成為引領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力量。二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關于開展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工作的通知》,按照“一年有起色、兩年見成效、四年成體系”的總體安排,建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聚集、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一二三產融合、輻射帶動有力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到2020年創建300家,通過審核的產業園,即可領取1億元的補助。三是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國家發改委《關于印發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工作方案的通知》(發改農經〔2017〕1451號),按照當年創建、次年認定、分年度推進的思路,到2020年建成300個融合特色鮮明、產業集聚發展、利益聯結緊密、配套服務完善、組織管理高效、示范作用顯著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實現多模式融合、多類型示范。一旦創建通過,國家將給予5000萬元補助資金。四是田園綜合體。財政部《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財辦〔2017〕29號),確定在河北、陜西等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田園綜合體是通過農民合作社為依托,集循環農業和創意農業為一體的的綜合項目。國家級的田園綜合體每年可獲得6000—8000萬元的資金。五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農業部辦公廳《關于支持創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的意見》(農辦加〔2017〕20號),按照“一年有規劃、兩年有起色、三年見成效”的總體安排,在全國范圍內培育打造和創建一批產業融合方式先進、經濟效益顯著、產業集群發展高效、與農民利益聯結緊密的融合發展先導區,形成多元化的融合發展新模式新經驗。從2018年開始,每個創建通過的先導區,國家將給予2000—3000萬元補助資金。上述這些類型總體特點都是構建種養有機結合,生產、加工、收儲、物流、銷售于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形成多業態打造、多主體參與、多機制聯結、多要素發力、多模式推進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體系。今年要對照上述文件政策,進行回顧梳理,看看到底貫徹的怎樣,總結經驗教訓,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全面推進。
(四)以培育鄉村新業態為路徑橫向拓展農業產業鏈條
構建多元融合產業體系有二維路徑,即基于農業產業價值鏈的縱向延伸與基于農業多功能開發的橫向拓展。縱向延伸拉長農業產業鏈條,一產接二連三。橫向拓展農業產業鏈,則使農業從單一的農產品生產向休閑、健康、生態保護、旅游、文化、教育等領域擴展,跨界配置農業與工業、商貿、文旅、物流、信息等現代產業要素高位嫁接、交叉重組、滲透融合,充分發掘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重價值,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搭建新平臺新載體,“拓”出農業新業態,“展”出鄉村新空間。一要發展鄉村旅游經濟。深入挖掘農村豐富的文物遺址、歷史傳說、傳統工藝、鄉風民俗、農耕文化、田園景觀等資源,推進農業與休閑、教育、科普、文化等功能融合,發展以農耕文化為魂、田園風光為韻、村落民宅為形、生態農業為本的鄉村旅游,積極開發生態觀光游、康體養生游、農耕體驗游、休閑度假游、科普研學游、民俗鄉村游等旅游產品。以每年的“農民豐收節”為載體,培育一批農事節慶活動品牌,推進鄉村觀光旅游向鄉村休閑度假和生活體驗轉型升級。二要孵化鄉愁產業經濟。融合“人”“文” “產”“居”等要素,整合鄉土文化、民間工藝、特色小吃等優勢資源,培育發展民間剪紙、手工刺繡、麥稈草編、泥塑彩陶、農民畫等鄉愁產業。延伸帶動以休閑、體驗、康養等為主題的鄉愁文化體驗、鄉村記憶尋跡、鄉土風情展示等鄉愁產業新業態,培育一批記憶化、特色化、個性化、藝術化的鄉愁產業品牌,打造一批以“鄉愁”“鄉趣”“鄉野”為主要模式的鄉愁記憶村。三要鼓勵發展共享經濟。積極盤活鄉村房屋、農田、特色物產、特色休閑娛樂方式和民俗活動等資源,鼓勵發展農產品個性化定制、生產租賃、眾籌、股份合作等多種互助共享經濟形式,探索生產、生活、生態有機結合的功能復合型共享民宿、共享農莊、共享村落,實現農村閑置資源與城市需求最大化最優化配對,使農民變股民、農房變客房、農產品現貨變期貨、消費者變投資者。四要培育農業農村數字經濟。以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為發展主線,以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業發展深度融合為主攻方向,以培育新生產要素、提升數字化生產力、提高數字農業創新能力為重點,開展數字農業試點、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試點、數字農業創新中心試點“三大”數字農業試點建設,發展數字田園、智慧種養、農業眾籌等數字農業新業態。五要引導鄉村平臺經濟。做好智慧農業服務平臺、科技創新平臺、電子商務發展平臺、農村人才培訓平臺、村集體經濟資源共享平臺等平臺建設。搭建產銷對接平臺,組織線上線下產銷對接會,推動批發市場、連鎖超市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程,形成線上線下融合、農產品進城和農資消費品下鄉雙向流通格局。
二、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就是要轉變農業要素投入方式,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服務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提高農業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準化水平。
以高標準農田建設促農業增產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工程。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2022年完成10億畝。2017年、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了大規模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提升耕地質量, 國土資源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央支持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有關工作的通知》鼓勵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統籌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農村散亂、閑置、低效建設用整理,推進廢棄、損毀土地復墾,增強“土地整治+”綜合效應。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更是提出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修編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統一規劃布局、建設標準、組織實施、驗收考核、上圖入庫。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50號)。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修編建設規劃,合理確定投資標準,完善工程建設、驗收、監督檢查機制,確保建一塊成一塊。”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F+EPC工程”, 各地都要通過申請新增耕地指標交易和包裝申報國家農林項目、獲取中央財政資金和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形成政府補貼資金、銀行擔保貸款、社會資本投入等多渠道的資金來源(F),獲取項目前期所需要投入的資金,后期通過工程總承包(EPC)和投融資運營,促進項目落實。要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標準,協同“田、土、水、路、林、電、技、管”推進,建成“田成方、林成網、溝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積極引進“債貸投”相結合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拓寬建設資金來源渠道。大規模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和中低產田改造,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完善水利設施,圍繞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節水灌溉設施建設和水毀工程修復,解決灌區續建配套、老化失修等問題。加強地表水收集利用,加強與現有灌區渠道連接配套,不斷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完善田間道路建設,實現機耕路與鄉村公路相連接、主要路段硬質化,滿足大中型農機無障礙進田作業要求。強化高標準農田管護,明確管護責任主體,確保管護工作到位。
以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促農業增效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強化科技支撐作用”。農業科技支撐體系建設是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一要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采取長期穩定的支持方式,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擴大對特色優勢農產品覆蓋范圍,面向農業全產業鏈配置科技資源。針對區域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需要,圍繞“凝練一支隊伍、融入一個企業、創立一個品牌、培育一批人才、引領一個產業、造富一方百姓”目標,協同搭建起產學研用一體的覆蓋全產業鏈的科技人才團隊。科技人才團隊的技術崗位設置、研究任務與經費使用貫穿產前、產中、產后全產業鏈,強化科技與產業的有效銜接。創新種業發展機制,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體系,組建專家牽頭、企業主體的育種聯盟,開展良種科技攻關,加快新品種繁育、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既要中國碗裝中國糧,而且要中國糧來自中國種。二要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強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創新農業科技培訓與農業科技入戶方式。引導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農技推廣服務。構建以政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體,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教學單位、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分工協作、形式多樣、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三要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認真落實“科技惠民計劃”、“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專項規劃(2018-2022年)”等重點科技支撐計劃,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示范推廣。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與高校院所深度合作,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智能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機械等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支撐現代農業高精尖發展。支持各類農業園區建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科技人員創業平臺、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專家工作站。支持大力發展技術交易市場,健全各級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網絡,落實科研成果轉化及農業科技創新激勵相關政策,打造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四要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推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推進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廣良種良法、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推廣地膜覆蓋、機械深松、節水灌溉和稻油連作全程機械化等四大關鍵技術,推進旱作農業、保護性耕作示范。推進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集成配套,在主要農產品產區加強示范,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提高農機裝備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
(三)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促農業增值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建設國家、省、市、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現代農業的展示窗口,是生態型安全食品的生產基地,是現代農業信息、技術、產品博覽園,是聚集智力創新要素、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以“規劃布局科學、產業特色鮮明、科技含量較高、設施裝備先進、運行機制靈活、綜合效益顯著、輻射效應明顯”為原則,集中力量抓好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整合涉農項目,拓寬融資渠道,推進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園區聚集。結合產業基礎、環境容量、主體帶動能力,推進園區產業轉型升級,依托現代農業園區發展休閑觀光、農耕體驗、文化創意等,拓展園區多種功能,輻射帶動農民生產就業、增收致富。組建現代農業園區產業聯盟,對園區技術、策劃、管理、營銷等方面全方位指導幫扶。堅持政策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促進創新要素向園區聚集,把園區打造成現代農業創新高地和返鄉創業新平臺。加大園區現代科技、災害防控等先進適用技術應用,把現代農業園區培育成科研創新基地、成果轉化平臺、職業農民搖籃。在此基礎上,加快資源跨區域整合,產業跨區域規劃,集中連片打造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集群和田園綜合體,通過建設大園區,發展大產業,帶動大發展。
(四)以農業品牌建設促農業增收
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構建以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企業品牌為支撐,產品品牌為重點的農業品牌發展體系。加大對品牌標準化生產基地和品牌建設成績突出主體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品牌農產品營銷體系,大力開展優質農產品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活動。做好品牌宣傳推介,充分利用電商平臺講好品牌故事。推進品牌建設“六個一”工程。一是認證一批“三品一標”產品。三品一標,是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統稱,是由政府主導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品牌。加快“三品一標”認證,筑牢品牌建設基礎。二是挖掘一批可登記地標產品。結合地域文化、歷史背景,根據當地群眾種養殖傳統習慣,大力挖掘國家地理標志登記產品資源目錄以外的可認證產品資源。三是提升一批現有品牌。對已通過認證的地理標志登記產品進行集中培育、包裝。加大品牌宣傳推介力度,發揮品牌效應。四是建設一批品牌形象店。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重點,在全國重點城市及輻射城市建設區域公用品牌形象店(直營店)。五是引進一批名牌企業。充分發揮現有名牌農業企業、名牌產品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通過市場手段,以產品為中心、以產業為紐帶,把名牌培育與招商引資相結合,引進知名度高、影響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名牌企業,借助企業優勢,帶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品品質和影響力。六是建設一批鄉產聯盟。鄉產聯盟是鄉村產業聯盟的簡稱,它旨在集聚優勢資源和多方力量,構建高效的農業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推進三產融合。鄉產聯盟注重的是產業、產品的優良程度與專精程度。品牌是鄉產聯盟不可或缺的元素,打造具有IP屬性的鄉產品牌,是聯盟的最高目標。
三、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衡量現代農業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市場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以土地經營權流轉提高農業經營規模化水平,以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水平,以建立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機制提高農業經營市場化水平,以培育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經營社會化服務水平,推進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共同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一)以土地經營權流轉提高規模化水平
在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礎上,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各級綜合性交易平臺,完善土地流轉市場管理辦法,規范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引導農戶采取轉包、出租、轉讓及入股等方式流轉承包地;鼓勵村集體采取土地整村入股、統一經營等方式,壯大集體經濟;支持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全程托管、土地托管、勞務托管和訂單托管等托管服務。運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探索股份合作、委托流轉等流轉方式,提高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率。支持農投公司對農村土地的儲備和流轉,鼓勵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兩權”抵押試點工作。形成“權屬清晰、權責明確、體系健全、流轉規范”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
(二)以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組織化水平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兩個轉變”的思想,即家庭經營要向采用先進技術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實現統一經營的“火車頭”,是農村產業融合的“推進器”。按照“壯大一批、引進一批、新建一批”的思路,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動家庭農場提質升級,重點扶持特色化、示范型的家庭農場。積極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空殼社”專項清理,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管理,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質量。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特色農產品、土地、資金為重點組建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探索發展公司化專業合作社。通過扶持本土企業、招商引資等途徑,加快農業龍頭企業培育。通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合作經營,以分工協作為前提,健全土地、資金、科技、信息、品牌等資源要素共享機制,完善利益共享機制,積極培育優勢互補、利益聯結、互惠共贏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加快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政策體系和信用評價體系,落實財政、稅收、土地、信貸、保險等支持政策,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擔涉農項目規模。
(三)以建立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機制提高市場化水平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引導小農戶與現代市場有效銜接,處理好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扶持小農戶生產的關系。開展種植技術、經營管理、科技應用等方面培訓,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提升小農戶發展能力,支持小農戶運用優良品種、先進技術、物質裝備等發展現代農業。支持小農戶通過土地、勞動、技藝、產品等多種方式,發展多樣化的合作與聯合,鼓勵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建立契約型、股權型利益聯結機制,提高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支持小農戶在種植生產基礎上,充分利用農業、生態、文化等資源,發展特色手工和鄉村旅游等,實現家庭生產多業經營、綜合創收。加大農產品產銷對接力度,開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社對接等多種形式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引領小農戶對接市場。培育適應小農戶需求的多元化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積極拓展服務領域,增強有效服務能力。
(四)以培育專業化服務組織提高社會化水平
全面推廣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農民合作體系建設。培育專業化市場化多元化服務組織,探索建立農經農技指導、信用評價、保險推廣、產品營銷于一體的公益性、綜合性農業公共服務組織和市場。發展農機作業、統防統治、加工儲存等生產性服務組織,推進專業服務和生產托管等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培育農機租賃市場,提升農機集約利用效率。支持服務組織為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農業經營性服務,定期發布市場信息,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服務。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服務型農民合作社等服務主體,開展以土地流轉、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鍵環節綜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探索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有效路徑。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