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鳳凰房產獨家對話藍城集團總裁許峰,傾聽全新出發的藍城夢想。
大藍城戰略全新起航
全力推進小鎮建設
許峰及其團隊擁有十幾年高端項目的操盤經驗,是一支歷經磨練、經驗非常豐富的成熟隊伍。同時,他作為2010年綠城建設成立時的創始人之一,更是藍城事業不斷開拓和發展壯大的實踐者。
說起藍城的全新戰略,說起藍城的小鎮與夢想,許峰便顯得有些激動和澎湃。
“脫胎于綠城的藍城集團,從2010年開始經歷了重資產、輕資產再到小鎮三個階段,2016年是我們戰略轉型升級的關鍵年,也是我們藍城全新出發的重要起點”。
在許峰的描述下,我們可以勾勒出今后藍城集團的戰略框架:未來藍城旗下將擁有藍城小鎮、藍城代建、藍城農業、藍城頤養、藍城健康五大事業版塊,打造以平臺化、全產業鏈為特色的美好生活綜合服務商。
目前,大藍城體系擁有68個項目,總建設面積約2500萬方,預計可售金額超過2000億。“明年目標是至少實現50%的增長率”,許峰坦言。
輕資產保持領先優勢
“百鎮萬億”計劃開啟
之所以有這樣的底氣,是因為許峰對藍城輕資產模式的駕輕就熟。
今年,重組后的藍城輕裝上陣,這個平均年齡為32.55周歲的團隊,重新出發,力爭在輕資產領域保持領先優勢。
當然,對于藍城來說,未來的主營業務依然是小鎮建設。
“我們希望在未來的5-10年里,營造100個具有特色的理想小鎮,實現萬億銷售額。”今年夏天,藍城的“百鎮萬億”計劃浮出水面,這背后源于藍城對于時代潮流背景的清晰認知。
許峰表示,目前中國的城鎮化建設突顯了新的機會點。在加快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加快建設特色小鎮的政策背景下,藍城順應著小鎮建設的契機,整合了原有的一些資源和力量,重新集結來做特色小鎮的營造和開發。
在藍城的計劃中,小鎮可以是農業、頤養、文旅、科創等多種豐富內容復合的生活小鎮。比如,在12月份亮相的十大藍城小鎮中,烏鎮雅園是頤養為主題的小鎮,杭州桃李春風是全齡化的頤樂生活小鎮,嵊州越劇小鎮是第一個文旅小鎮,成都多利桃花源是農業小鎮……
接下來,藍城還將在安吉布局以教育為特色的天使小鎮,在紹興布局以農業、頤養和旅游為一體的杭州灣花田小鎮等等。
布局藍城全產業鏈生態圈
營造小鎮生活服務體系
然而,“百鎮萬億”的宏圖,并非一蹴而就。在許峰看來,小鎮并不是一個獨立體,而是需要方方面面來支撐。而藍城的全產業鏈系統,將為小鎮所有的生活提供配套服務。
除了藍城頤養、藍熙健康、藍城農業等版塊外,藍城全產業鏈還包括了設計、景觀、建筑科技等專業公司,同時重新整合了綠城教育、綠城醫院、綠城健康、綠城財富等產業鏈資源,未來將形成產業生態圈。未來在小鎮中引入的產業系統也將成為全產業鏈的重要一環。這些內容,有的將以藍城為主導,有的也會借助社會力量來共同打造。
“小鎮的房子只是一個軀殼,生活內容才是我們未來小鎮生活的核心所在。”為此,藍城特地成立了生活服務公司和生活建設公司,為設計、規劃、有序地營造和管理小鎮的生活提供支撐。
藍城的生活服務,核心內容包含了健康、教育、產業、商業、物業五大服務體系。
在每個小鎮里,生活設計委員會將讓小鎮的家人參與到小鎮的建設中來,逐步實現業主自治。
此外,在借鑒了英國等不少成熟小鎮的運營經驗后,藍城的小鎮里還將設立小鎮基金,用于開發過程和后期長達幾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小鎮健康運營。小鎮公益基金前期將由開發者提供,后期則可以來源于參觀旅游、公益售賣、產業收益、金融收益、社會捐贈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并將使用權交于小鎮業主。
除此之外,小鎮公約、家人服務、社群組織等也都將在藍城的小鎮里得以實現。
作為一名集團管理者,許峰既對未來藍城小鎮力圖實現的一幕幕生活畫卷充滿期待,也對目前的政治經濟形勢有著敏銳的觸覺。
許峰坦言,目前無論是國際經濟大環境還是國內房地產市場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藍城來說,如何把握時代機會,打造理想的小鎮居所,努力向美好生活綜合服務商轉型升級,將是機遇也是挑戰。
宋衛平的“小鎮計劃”:有夢自有遠方
宋衛平:我構思里面的「小鎮」,是因為我相信中國后面三十年的城市建設,大面積的開發將會停止,主要就是城市改造、城市更新。對年輕人來講,這一定是好的選擇,因為城市里面所能得到的,所能看到的,再怎么差,哪怕是一個蝸居幾個平方米,都比農村要強十倍以上。
在城里呆久的人,已經麻木了,不曉得農村。城市的光芒沒有照到農村,年輕人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向往城市。一個年輕的小伙子,留在農村只干農活?幾乎沒有。長得標標致致的女孩,農村里面還有嗎?沒有了,到哪里了?都到城里面去了,要么去工廠,要么去洗腳。
三十多年過去了,大城市光芒耀眼,但是鄉村和城鎮建設,乏善可陳。現在,我們終于有可能利用城市里面所形成的經濟能量——它的外溢會形成,可以帶動周邊城鎮和鄉村的興起,這是今后三十年一個最理想的可能。
依靠城市,或許可以找到一種非常巧妙的能量轉換。比如說市民為了更好的居住環境,愿意從城里出來。我們的綠城·烏鎮雅園,那是一個「上海村」,上海人到那邊一個小時,現在構成了里面的一個居住主體。雖然上海有外灘,有靜安,但是烏鎮雅園里面會有一種新的生活。它是「小鎮計劃」的一個實踐,一個雛形。
如果有能力的話,在城市發展過程當中,可以把周邊的鄉村和農業,用科技農業、文化農業、旅游農業帶動起來,構成一個新的模樣。這方面我們做了很多探索和設計,大概會在今明年陸陸續續地推出。但是,現在看到上海外環的地價變成四五萬,我就很著急,我怕在上海周邊找不到地來做「小鎮」了。
我們構想的「小鎮」,是一個平方公里要開發建設,然后帶動三個平方公里或者是五個平方公里的農業改造,然后做成一個三萬人的小鎮,構成農業科技在農村生產過程中的應用,試圖做到農村的生產、生活、生態的協調和平衡。
上個世紀20年代,以梁漱溟先生為代表的志愿者,那一批中國知識分子,做過這個事情,一直做到抗戰爆發之前。他們想改造農村。當然,現在不一樣了,科技的發展給城市帶來巨大的活力,農村被遺忘了。
在很多城市,第一產業農業在其經濟比重里面大概只有百分百六點幾,無所輕重。每年中央的一號文件都還是講農業的問題,我相信經過那么多年的積累和探索,曙光已經出現,中國農村得以改造的可能性,已經出現。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鳳凰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