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是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提案截止時間。8日,全國政協召開提案辦理協商會,九三學社中央提交的《關于發揮市場作用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案》被大會正式確定為1號提案。由此可見,3月3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李彪撰寫,各大媒體廣泛轉發的《關于將學前三年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提案》被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確定為1號提案的報道是不實新聞。
看看真的1號提案咋說的
提案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國家戰略任務之一,也是地方政府中心工作。九三學社中央在調研中發現,雖然各地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運用政策手段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對市場機制認識不夠,還存在一些問題。
提案點明了存在的4個問題。一是將“去產能”片面理解為縮減糧食面積。在當前糧食庫存高企、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倒掛,新糧難儲、陳糧難出等背景下,一些地方認為糧食生產過剩,紛紛把壓縮糧食種植面積作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主要措施。這種做法看似合情合理,但沒有準確理解糧食結構性過剩的實質。二是單純依靠低端農產品加工企業“去庫存”。一些地方把農產品加工作為農業“去庫存”的主要選擇,采取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模式。由于重數量輕質量,大量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的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呈現低端膨脹式發展態勢。質量安全難以保障、產品科技含量低、研發能力不足、缺乏創新和特色,產品同質化,難以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反而造成資源的浪費。三是過度依賴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降成本”。當前各地在農業降成本多以推動規模經營為主,強力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產業聯合體等,推動土地流轉的快速發展,將“降成本”這個難題拋給土地流轉經營方。由于受糧食價格大幅下降的影響,再加上不斷攀升的土地租金和人工成本,流轉土地從事糧食規模種植的壓力逐步顯現,相當部分糧食規模種植處于虧損狀態。四是將“補短板”局限于經濟作物和休閑農業。一些地方在削減糧食種植面積的同時,積極擴大蔬菜、瓜果和苗木花卉等經濟作物種植規模,造成經濟作物面積暴漲,且沒有特色和區別。受存儲條件、上市期、保質期限制,極易出現經濟作物的產量過剩,價格暴跌現象。同時,一些地方以三產融合為口號,紛紛出現以個人、民間資本投資為主的休閑農業熱。除具有特殊風景或人文風貌的地域外,大都以采摘、垂釣、餐飲為主要形式,同質化現象嚴重,缺少文化底蘊,已有部分處于慘淡經營、難以為繼的狀態。
提案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的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應減少政府干預,激發市場活力,提高農產品供給的有效性,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提案就此開出4味藥方。一是理性定位并實施正確的糧食安全策略。重新檢視過去對糧食安全的理解,由谷物安全聚焦至口糧安全,并將國際市場看作保證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在此基礎上,實施積極穩健的糧食安全策略,在對國內糧食供給情況有較為清晰判斷前提下,盡量減少對糧食生產政策干預,給市場調整糧食生產結構留出足夠的運行空間。二是依靠價格信號優化調整種植結構。逐漸減少農產品價格補貼,縮小農產品收儲范圍,針對不同品質采取不同收購價格,更多發揮價格調節作用。在穩定水稻、小麥等口糧種植同時,去除低品質糧食生產,對不適宜糧食種植的地區大幅削減糧食生產,擴大馬鈴薯、雜糧雜豆、油料等作物種植規模,試點耕地休耕,給土地休養生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三是通過改變生產方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開展農業生產科技創新和集成,推廣優質高產品種、測土配方施肥、秸稈還田和農牧結合循環利用;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全過程農業社會化綜合配套服務;發展農產品烘干、冷庫等設施,解決農產品產后損耗嚴重問題。四是彌補制約農業生產效率短板。發展電子商務、品牌農業,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倒逼農業市場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完善農業保險政策,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提供保障和服務;突出地方特色和優勢,加大科技研發,擴大有地理區域特色的農產品產能,滿足市場需求。
看看九三學社中央的1號提案,與今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是多么的契合。
特別是在圍繞貫徹落實“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等方面,出主意、想辦法,提建議、謀良策,體現了強烈的大局意識與責任擔當。
九三學社中央的5個1號提案
近年來,九三學社突出科技特色,緊密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關系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九三學社中央在全國政協大會上提交的提案,多次被確定為1號提案。
下面,咱們就由后往前數數。
除了今年九三學社中央提交的《關于發揮市場作用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案》被確定為1號提案外,2014年,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的1號提案為九三學社中央提交的《關于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的提案》;2013年,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的1號提案為九三學社中央提交的《關于加強綠色農業發展的提案》;2010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的1號提案為九三學社中央提交的《關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低碳發展的建議》;2004年,全國政協十屆二次會議的1號提案為九三學社中央提交的《關于盡快解決失地農民生活保障問題的提案》。
2014年,九三學社中央的1號提案——《關于發揮市場配置科技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的提案》,根據九三學社所做的萬份問卷調查數據,指出82.5%的科技人員認為在科技經費分配、成果評估和評獎過程中行政操控權過大。提案指出,我國科技管理體制存在多頭管理、部門分割、缺乏統籌問題。各部門都設立了名目繁多的科技計劃和項目,之間又難以統籌協調,導致科研重復立項、科技資源配置分散和浪費。科技資源配置過度行政化、分散重復、封閉低效的問題日益凸顯,建議在科技資源的配置中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讓全社會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2013年,九三學社中央的1號提案——《關于加強綠色農業發展》,是在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王志珍率隊赴四川省遂寧市就“農業綠色發展”問題進行調研基礎上形成的。提案指出,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業發展存在資源消耗大、浪費嚴重、污染加劇等突出問題。提案建議,改變粗放型農業發展模式,因時因地發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綠色農業發展模式,構建綠色農業產業體系,切實推進農業生態文明建設。
2010年,九三學社中央的1號提案——《關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低碳發展的提案》,是九三學社持續多年跟蹤調研 “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的戰略研究課題開展的戰略課題。從“低碳經濟”選題,研究調研提綱,參加調研前期座談會、研討會,以及開展調研,調研報告思路全過程,九三學社中央主要領導同志高度重視全程參與,直接推動了提案的形成。九三學社中央聯合有關部委、專家,圍繞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通過系列調研、論壇、專家座談等方式,對三江源生態保護、西南水電開發、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保護、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開發、能源資源價格改革等問題開展了大量調查研究。提案提出推進符合中國國情的低碳技術發展,探索中國特色低碳發展道路等建議。
2004年,九三學社中央的1號提案——《關于盡快解決失地農民生活保障問題的提案》指出,全國有近億畝的耕地被征用,“務農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從”的“三無農民”達幾千萬人。部分失地農民不滿情緒和逆反心理呈上升趨勢,不僅不斷引發新的社會矛盾,也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大局,成為一些大中城市最棘手的難題之一。據九三學社中央調查,約60%的失地農民因經濟收入無來源,生活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困難農民大多年齡在四五十歲以上,其子女生活也不富裕。提案建議,修改土地管理法規定的征地補償水平,大幅度提高現行征地三項補償費標準,把大頭留給農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九三學社湖南省委員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