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與農村是研究中國問題的起點和基礎
農村和農業問題,不僅是當下中國經濟、社會最重要的問題之一,而且也是了解中國哲學、宗教、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文明的起點。研究中國的學問而不懂中國農村和農業問題,那是研究不透徹的。我希望通過《中國農村》這門課,大家可以對中國農村社會、經濟、文化、政治治理、農業文明各個方面,有一個比較系統和深入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上,你再去研究中國的經濟思想史、政治思想史、哲學史、宗教史、文明史,恐怕就比較有著落,比較靠譜,因為所有這些學問都是基于“中國是一個農業國”這樣一個基本歷史事實。這門課是最大的特點是把傳統農業和農村與當下農業和農村發展結合起來探討,我們要考察當下中國農業和農村的狀況,就要不斷地觀照中國古代的農業文明和農村治理的狀況,不斷回望過去,才能為中國未來的農業和農村發展找到一個合適的路徑。不了解中國農業和農村變遷的歷史路徑,我們就很難了解今天發生的現象,也很難看清未來的趨勢。
我要感謝燕京學堂給我這個機會,把我最近十幾年關于中國農村和農業的研究心得與大家分享。同時,在北大靜園四院上課,對于我而言也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四院是老北大經濟系所在地,我想起當年在四院見到的很多令人尊崇的老先生,陳岱孫先生、陳振漢先生、胡代光先生、趙靖先生等,今天早上我走到安靜的四院,有一種朝圣的心情。《中國農村》適合小班課教學,希望大家在課上自由地討論,互相問難,互相啟發,像以前古希臘柏拉圖學園或者孔子的問答式的教學法。
本課程采用專題討論的方式,廣泛涉及到中國農村和農業的一些重要問題,比如農村人民公社體制的誕生和演變、農村家庭聯產責任制改革的過程與績效、農村金融體系的演變和創新、農村合作組織的歷史變革與最近發展、傳統鄉村治理及其現代變遷、農村反貧困的歷史與現狀、農業文明的過去與未來等。我們選的這些專題,都是百年以來影響中國命運的重大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又深刻地影響到今天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些課題討論起來頗有些凝重、嚴肅,不是那么風花雪月,不像大家在哲學課上探討莊子、在美學課上探討二王書法那么輕松愉悅。我們要深入探討百年以來中國農村和農業的興衰與挑戰,回顧新中國以來人民的奮斗與探索、成就與災難、創造與痛苦,這些凝重卻不能回避的話題,都是諸位年輕同學在研究中國問題的過程中必須深切了解的。
二、《中國農村》的基本框架
本課程希望能夠打通古今,使同學們對中國農業和農村問題有一個長時段的、縱深的、開闊的視野。但是落腳點還在研究中國當下的農業與農村問題,尤其是聚焦新中國以來的農村和農業制度變遷。所以在專題設計上,既有歷史的回溯,又落實在對現實問題的深度討論上,也就是亦古亦今,古今交融,古為今用,與古為新。這些專題當然不可能囊括中國農業和農村的所有問題,但是基本上涵蓋了影響中國發展的若干最重大的問題,把農村經濟、農村社會、農村政治、農村生態、農村倫理與文化的一些基本問題都涉及到了。
《中國農村》一共十五講。第一、二講是介紹研究中國農村和農業問題的意義與方法,從中國農業和農村的歷史演進和制度變遷角度,從當代中國農村與農業面臨的挑戰和未來發展趨勢角度,理解中國農村研究的意義。同時,探討研究中國農村和農業問題的基本方法,尤其是介紹田野調查方法。
第三講討論中國農村社會的結構與農民行為特征,主要是從社會學和文化人類學角度,研究中國的傳統農村社會具有哪些特點,這些特點又是如何影響到中國農民的行為。這一講中一些基本原理性的東西,在下面的很多內容中都會得到印證。
第四、五講探討農村經濟體制的變遷,其中第四講著重梳理人民公社體制的誕生和演變。人民公社體制,是中國人民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一個“偉大的試驗”,一個人類歷史上從沒有人嘗試過的“偉大的試驗”,我們要深刻理解其發生的歷史和文化根源,并深切檢討其歷史功績與歷史教訓。第五講主要探討1978年之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發起、演變以及績效,并對這場變革的利弊以及未來前景進行系統的反思。
第六、七講主要探討中國的農業信貸與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與演變。其中第六講從我國古代的農業信貸體系談起,著重于探討新中國所創立的傳統農信社體系的誕生和演變。第七講主要討論最近十幾年以來,中國農業信貸體系發生的新變化,尤其是近幾年構建農村普惠金融體系所引發的種種變革與創新。
第八、九講主要探討農民合作組織制度的發展與演變,梳理了近百年以來中國農民合作社的發展歷程,尤其是從理論上闡釋經典社會主義體制下農民合作社發展的經驗教訓,同時系統探討改革開放以來新型農民合作社發展的制度特征。
第十、十一講探討中國鄉村治理問題,鄉村治理問題涉及到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是關系到中國農村發展的大問題。其中第十講主要介紹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鄉村治理方法,尤其是要探討古代鄉村治理的一些核心機制,這些核心機制對當代鄉村治理的啟示意義。第十一講探討當前鄉村治理問題,梳理新中國以來鄉村治理模式的演變,尤其是探討1978年以來村民自治和鄉村民主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最后我提出了當代鄉村治理的“多元共治”的理念。
第十二、十三講討論中國農村的新型城鎮化、土地制度變革、鄉村工業化與城鄉一體化問題,其中涉及到土地制度變革給中國農村造成的影響、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和推進方式、鄉村工業化模式的演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機制和前景等。
第十四講探討中國農村的貧困與反貧困問題。1949年之前的舊中國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從1949年開始,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反貧困實踐,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實際上,無論是1978年前的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會運動,還是1978年之后的農村變革與土地制度變遷,都可以從反貧困角度去理解。這一講著重從貧困發生學的角度,探討中國農村貧困的根源,同時提出相應的反貧困機制,并說明近年來中國反貧困理念的轉變與創新。
第十五講研究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的價值以及當代中國農業面臨的生態困境。中國上萬年的傳統農業實踐,尤其是近四千年的精耕細作農業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深刻的內在合理性,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傳統的農業耕種方法、維持土壤肥力的方法等等,都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古代這些農業思想和實踐,對于中國目前的農業生態文明建設都有重要借鑒意義。最后以中國農村發展和農業轉型之“制度-技術-文化”三位一體模式來總結整個課程。
除了課堂的講授和討論之外,為了使同學們對中國農村有一個感性認識,會安排大家在周末去做田野考察。
作者簡介:王曙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本文為北京大學燕京學堂課程《中國農村》講稿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壹道曙光(微信公眾平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