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多地出現包菜滯銷現象,數百萬斤包菜成熟后便宜到幾分錢一斤,仍無人問津,有的甚至喂豬喂羊或干脆爛到地里,農民損失慘重。
專家表示,蔬菜滯銷的根本原因是階段性供過于求,與此并存的是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引導農業提質增效,緊緊圍繞市場需求進行供給側改革。
河南多地出現蔬菜滯銷,有的喂豬喂羊
這兩天,河南漯河市源匯區大劉鎮南王莊村蔬菜大戶高水霞急得嘴上長泡。她的398畝包菜已經成熟,但1毛錢一斤仍賣不出去,部分包菜已經開裂。隨著氣溫升高,菜蟲會越來越多,如果不及時賣出去,將爛在地里。
高水霞說,本來這些包菜是要賣到一家生產水餃的食品廠去,但誰知這家食品廠今年不需要那么多包菜了,她的包菜便沒了銷路。
“當時也沒簽合同,只聽食品廠的人說他們需要很多包菜。”第一次種包菜的高水霞說,現在買化肥、農藥的錢以及工人的工資都欠著,加上銀行貸款和向別人借的錢,共有80多萬元。
5月中旬,河南衛輝市唐莊鎮南社村的3000多畝包菜也出現滯銷,最便宜時3分錢一斤。種植戶趙金海說,扣除1分錢的包裝袋,實際就2分錢一斤,采摘的人工費都不夠。
種了十幾年包菜的趙金海說,這是近5年來包菜價格最低的一年,去年包菜剛上市時賣到1塊多,后期也能賣到三四毛錢一斤。“估計是去年價格高,今年種得多,導致價格嚴重下跌。”
趙金海說,在當地政府和媒體的幫助下,賣掉了大部分。有部分沒賣掉就開裂了,有的農戶用它喂豬喂羊,有的爛在地里。
不僅是包菜滯銷,5月上旬,河南大蒜主產地杞縣的蒜薹也遭遇“賣難”,價格跌至每斤1毛錢,大批蒜薹被扔掉或喂羊,農民受損嚴重。
農民的疑惑:到底該種什么?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許多農民存在疑惑:種糧食不掙錢改種蔬菜,種蔬菜也不掙錢了,該種什么?
趙金海說,南社村種包菜十幾年了,對市場的判斷主要靠經驗,往往說種啥,大家都種啥。雖然時間長了也積累了一些老客戶,但一旦價格跳水,老客戶也不來了或者減少采購。曾經有一些大商販給村民供種子、教技術,讓村民們種他的菜;但價格不好時,他們就不來收了。
“之所以一直沒跟超市對接上,是因為我們希望有個保底價,就是價格高了按高價走,價格低了按保底價走,但超市又不愿保底,怕價格太低、賠錢。”趙金海說。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說,像包菜這樣的蔬菜種植分散,農民憑借經驗或者即使有一些信息也很難判斷出市場種植面積和未來供需狀況。
記者調查發現,種植結構單一、信息不暢、農超對接困難等老問題依然制約著蔬菜生產。由此出現“賣難”并引發“該種什么”的疑惑在所難免。這反映出部分地區的蔬菜生產還處于較低層次,急需提質增效,減少低端供給,拓展高端供給。
農業供給側改革急需加快
專家表示,當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并存。蔬菜滯銷根本原因是階段性的供過于求,農民“該種什么”的答案是提質增效,生產優質農產品。
河南夏邑縣新型職業農民王飛經營的家庭農場為他每年帶來100萬元的純收入。他流轉的150畝地里只種了少量蔬菜,主要是大棚水果,通過適當調節溫度,控制果子的成熟期,形成五月初杏成熟,六七月大棚葡萄上市,八月提子、九月棗、十月底黃梨開始收獲的生產格局。
在王飛的農場里,大棚中的杏長得跟鵝蛋一樣大,一箱24顆最低賣150元。33歲的王飛說,他現在主要通過微信賣,沒到果子成熟就基本上訂光了,果子從田間地頭直接賣到消費者手里,把中間的錢也賺了。
王飛的父輩以種菜為生。王飛通過到該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學習,掌握了先進的果樹種植技術,加上個人刻苦鉆研,走出了一條提質增效種植新路,使自己的產品供不應求。
河南省孟津縣洋豐生態觀光園以休閑采摘方式,將園內農產品變成旅游產品,1斤櫻桃賣到40元。觀光園實現“四季有花,月月有果”,通過舉辦“草莓嘉年華”“親子采摘游”“敬老體驗游”等活動,由單一地賣農產品向賣旅游產品轉變,2016年,共接待游客20萬人次,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觀光園董事長楊占通說,經營生態果園8年多來,他的銷售模式在一步步進化:最初自己拉出去賣,后來“農超合作”進超市賣,現在不用出園水果就銷售一空。
宋洪遠說,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政府需要做的一是技術推廣,提高農民技能和素質,培養更多懂市場、有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二是信息服務,為農民提供市場供需、價格情況,引導農民種植高附加值的農產品,但不要替農民做主種什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