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日前發布,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18份以“三農”為主題的一號文件,也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13次聚焦“三農”。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將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納入地方各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健全縣鄉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加強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管理服務;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力實施農村土地整治,推進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當前的農業農村存在的兩個突出問題之一就是中國土地不多,農民數量很多。
“在農村,承包土地的農戶有2.3億戶,平均農戶承包的土地大概也就是半公頃左右,所以是世界上規模最小的農業,盡管在農民流動、土地流轉的情況下,有一部分土地進入了流轉,使得一部分農民能夠擴大經營規模,但是總的來說,農業的經營規模是非常細小的,這樣也就造成了中國農業生產的成本比較高。”陳錫文如是說。
為此,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設資金,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建設步伐,到2020年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整合完善建設規劃,統一建設標準、統一監管考核、統一上圖入庫。提高建設標準,充實建設內容,完善配套設施。優化建設布局,優先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確保口糧安全的高標準農田。健全管護監督機制,明確管護責任主體。將高標準農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
中央一號文件認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確立發展綠色農業就是保護生態的觀念,加快形成資源利用高效、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基本建立農業資源有效保護、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術支撐體系,從根本上改變開發強度過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狀況。
中央一號文件規定,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堅決防止占多補少、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地,嚴禁毀林開墾;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剝離再利用,實行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嚴格控制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規模;完善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加強耕地質量調查評價與監測,創建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法制網1月2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