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豐收為啥還買國外糧?他解釋完我真的懂了
就在今天,2016年2月27日,北京會議中心內三農領域的各位大咖齊聚“2016三農發展大會”,從早上9點到晚上7點,大家關心的三農熱點話題和政策將會被逐一討論解析。
陳錫文現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中央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參與起草了自八十年代中期以來的大部分有關農業和農村政策的中央文件。
被大家愛稱“中國三農活字典”的陳錫文,上午剛剛結束了他在此次三農發展大會的精彩講話。對于農民最關心的糧食價格問題,陳錫文給出了我看過的所有解答里,最清晰、最有邏輯和道理的答案。
現狀是:我國糧食總產、庫存、進口“三量齊增”
連續12年增產,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2429億斤;與此同時,我國的糧食庫存也達到了峰值。然而幾乎與增產同步,我國的糧食進口量也在不斷增加,2015年全年進口量預計已達到2400億斤以上。
一方面連年豐收,糧倉里都快放不下糧了;另一方面卻是進口量不斷攀升,屢創新高。這看上去明明就是一個大寫的“矛盾”,豐收為啥還進口?是我國的糧食供需結構出了問題嗎?我們的糧食價格為啥就沒有競爭力?我們一環一環來解釋。
豐收為啥還進口?
陳錫文表示,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但相對于需求還是有大約400-500億斤的缺口,比如需求量非常大的大豆和一些需要品種調劑的大米、小麥和玉米,這部分需求必須通過進口來滿足。
啥叫品種調劑?舉個例子,由于面包、蛋糕等高品質食品的需求在增加,近年來從國外適量進口“強筋、弱筋”小麥的需求明顯高漲。
糧食的供給結構,適應不了市場需求的結構
2000年至2015年,大豆是我們需求增長最快、供求缺口最大的一個品種,然而我們的大豆產量在不斷降低,現在80%的需求依賴進口。而玉米產量在這15年翻了一番,近年來東北主產區的農民棄種大豆、雜糧,騰出來的耕地主要轉向玉米種植。
說白了,增產的未必是需要的,減產的缺恰恰是需要的。這是當前糧食供求當中的突出矛盾。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要推進糧食的供給側結構改革,至少在糧食生產上要調整品種結構,讓我們的生產更加符合市場需要,這是一個問題。
我國糧價為啥高?國際糧價為啥低?
針對最主要的幾個糧食品種:稻谷、小麥、玉米,把我們現在的市場價格和國際市場價格比一比,大概總體上價格比國際市場價格高30-50%,陳錫文給了我們這樣一個驚人的數字。
跟美洲主要糧食出口國相比,我國農戶數量巨大,規模細小,經營分散,于是跟美洲集約化糧食生產模式相比,成本居高不下。
我們的成本在漲,而國際的糧價卻因為很多原因相對下降:①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并持續發酵,導致全球通貨緊縮,大宗產品價格暴跌,擴糧食價格。這是世界市場原因。②從2005年至今,人民幣匯率堅挺,相對美元升值26%,這意味著以美元計價的糧食進入中國市場后的價格下降。③最近兩三年國際能源市場價格暴跌,引起國際海運價格暴跌。從美國墨西哥灣新奧爾良運到中國廣東黃埔港的糧食散運價格,2008年是135-138美元/噸,現在已經降到只有30多美元/噸。
要用全球眼光看農業
這么多復雜的原因加在一起,我們的糧食競爭力變弱了。感慨一句,要想搞好農業,沒有全球眼光是不行的。
國際糧價那么便宜,那我們農民還能種糧嗎?關稅怎么保護農民利益?政策會怎么改革?想知道的話,投票讓我知道,想知道的朋友多,冷桃就繼續講給大家聽!
學習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暨2016三農發展大會
主辦單位:農民日報
日期:2016年2月27日
地點:北京會議中心
簡介:中國三農發展大會是農民日報社創辦的三農領域高端話語平臺,自2016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中國三農發展大會以倡導“創新強農、協調惠農、綠色興農、開放助農、共享富農”發展理念為宗旨,為三農領域政策制訂與執行、理論與科學研究、基層政府與企業實踐、新聞傳播與輿情引導等提供觀點交流和對接服務。通過宏觀政策權威解讀、主題研討、基層創新經驗分享和綜合研究報告發布等形式,為參與各方提供發展新方向、布局新戰略、投資新亮點等專業精準的三農綜合信息,為加快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三農夢”尋找共識、凝聚力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視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