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征之一。鄉村治理既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石。為此,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具體要求,為振興鄉村指明了方向。
夯實國家治理根基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助力
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報告還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時,分兩個階段來安排,即在2020年到2035年的第一個階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其中要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在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的第二個階段,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中要求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說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要分步驟分階段來完成,這為自2020年后的兩個15年的階段性目標夯實了制度基礎。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報告要求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不僅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整體框架打下了基礎,也為實現報告所提出的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貫徹新發展理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基石。
完善國家治理結構體系重點提升治理品質能力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人民軍隊政治生態得到有效治理,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報告也指出,目前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可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依然任重道遠。
關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可從兩個方面理解和實施,即國家治理體系、國家治理能力,前者體現國家治理的數量與結構,后者體現國家治理的品質與能力。報告提出的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既是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整體框架的要求,也通過實施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創新方式提升鄉村治理能力,這對解決好“三農”問題,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圍繞美麗鄉村建設統籌推進“三治結合”
國家治理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按照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分步走的戰略安排,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提出了體系結構和能力品質的要求,也確定了基本實現與實現的時間節點。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不僅在于治理體系框架的構建,如報告所要求的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全面依法治國、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構建環境治理體系以及推進全球治理體系等,這體現了國家治理理念的分類治理模式,而且還在于每一分類治理的有機融合體系,如報告所提出的健全鄉村治理體系要求實行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既將鄉村治理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并完善其結構,又對鄉村治理提出“三治結合”模式以體現其治理能力。
村民自治作為推進鄉村治理的基本形式,是我國社會主義基層民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村民直接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主陣地和鄉村治理的重要平臺。建立村黨組織領導下的組織健全、自治有效、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村民自治制度,有利于調動農民參與村民自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實現和維護農民群眾的民主權利,有利于促進農村建設和發展,有利于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自治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本原則,以村民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民主權利為基本內容,是在法治框架下由農村群眾依法辦理自己的事務,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等為自治形式,如建立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村務公開制度、民主理財制度、村規民約制度、村務監督制度,以達到自治固本。
法治建設既是依法治國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按中共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全過程自然覆蓋到鄉村。按照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的要求,必須強化依法行政,完善農業農村立法,依法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強化公正司法,改善農村執法、司法狀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改革發展穩定中遇到的問題;強化法治監督,實行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強化全民守法,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增強農民法律意識,讓農民信仰法律,在社會活動中感知和認同法律。實施鄉村法治,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需要。
德治與法治在治國理政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兩者在價值取向和導向上相向而行。德治在鄉村治理中起著基礎作用,有利于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按照中共十九大報告的要求,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質;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堅持全民行動、干部帶頭,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特別是中共十九大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寫進了黨章,讓我們更加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些均是中共十九大精神對鄉村德治建設的指引。
加強鄉村德治建設,通過建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形式,健全完善鄉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制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立家訓家規、傳家風家教,倡文明樹新風、革除陳規陋習等活動,推進家風建設、文明創建、誠信建設,依法治理、道德評議等行動,實現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三共”的社會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從而達到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出的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總要求。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長江大學副校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政協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