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王義高說:我國農業已進入"高成本"時代,農業經濟體制亟待改革
一、中國農業經濟體制弊端影響農業效率
1、中國農業人口眾多,生產效率不盡人意。非常巧合,美國新任駐華大使71歲的艾奧瓦州前州長,熟知農產品貿易的布蘭斯塔德來自美國的農業州,布蘭斯塔德出生在艾奧瓦州一個農場主家庭,被譽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老朋友。
我們借此機會探討中美農業成本和國際競爭力。中國人口眾多,農民眾多,但效率卻不高,6億多農村人口卻不能讓另外的中國人口吃飽喝足,吃好喝好,還要大量進口糧食,油料,葡萄酒,食糖和牛奶等。
從土改,人民公社到家庭聯產承包制,以及現在的“土地流轉”,中國農業生產模式始終變化不斷,農業產出效率時高時低,但農業確非常需要穩定,需要“家庭責任”
在氣候、水資源和地理區域上,不要認為中國西北農業條件差,不能發展農牧業,看看以色列農業歷史,以色列的惡劣的氣候、水資源短期和土壤沙漠化遠比中國惡劣,但卻被譽為“歐洲的廚房”僅有的3.5萬農業勞動力,不僅滿足本國口糧還可以向歐洲出口10億美元的農副產品。我國有遼闊的草原,卻要進口澳洲牛肉,美國和南美牛肉。
一些人總是夸大美國農業的自然條件,很少檢討自己的農業效率,農業經濟體制,中國6億農村人口,卻要另外進口3億多人口的口糧,這幾乎是一個歐洲的總人口的口糧和食物,因此,技術應用和農業生產體制阻礙了中國農業效率。
2、中國農村現狀應該予以高度關注。中國農業投入的機械和科技不足,包括生物技術和農業服務,另外一方面農民對農業機械的應用效率低,維修技術能力比較低,學習先進農業技術積極性不高,農民寧可打麻將,撲克,旅游,參與賭博都不愿意學習農機技術,生物技術和農田改造,進城打工成為農民的首選,第一代農民老去了,新農民工產生了,一些人一味鼓吹“勞務經濟”,青年農民也不愿意呆在農村務農。既然城市發展靠年輕人的創新活力,那么農村留下老人和孩子會有發展嗎?
但如何留住年輕人,構建職業農民體制,農業體制創新必不可少。因此,我們建議建立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家庭農場的農村體制,取消鄉鎮一級政府,各農場直屬縣(市)區,因為,城市注冊民營企業不論大小都沒有主管,農場直屬縣(市)區,取消鄉鎮一級農業管理行政機構。
不然,我們估計中國農業裝備,技術應用,服務體系,至少需要10年以上才能趕超美國,假如要兼有工業、技術研發和發達國家專業化、相對土地和務農人口的出口農業趕超恐怕需要20年。現在農業“12連收”,但豐收的是玉米而非稻谷和小麥。中國何時向世界糧食市場大規模出口農副產品,大豆、谷物和小麥,以現在的農業體制我們不得而知。
2、越是農業人口多,農業效率越低。“三農問題”包括扶貧解困還沒有徹底解決,糧食成本與競爭力的關系又需亟待解決。
美國農業勞動力成本大約占總農業成本的10%,中國到底需要多少農業人口,多少土地,才能養活中國人?才能生產高級消費農副產品?始終沒有科學和經濟測算,農村青少年的自我流失非常嚴重,建立家庭農場和職業農民試點工作遲遲沒有開展,生產隊沒有了,村委會,合作社又不是農業生產的法人主體,如何讓農民回歸“責任”農業體制中來? 不是下文件,財政補貼,進口和開放市場可以解決的問題。
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6倍。但美國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積分別約為中國的4.9倍、5倍和5.2倍,中國人口如此之大,農業就業人數是美國的80倍,人均經營耕地面積是中國的100.6倍。中國農業卻還說勞動力不足,人口紅利消失,而少有研討自己的農業效率。
從中美農業對比來看,尋求替代人口紅利的是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生物技術、技術應用和農業市場化服務,而不是增加農業人口。
美國新任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出生在艾奧瓦州一個農場主家庭,他非常熟悉美國農業成本,國際價格。
美國農業機械作業規模化、智能化程度遠遠高于中國,大幅度地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效率,美國農業勞動力投入成本不到總成本的10%,因此,美國農業資本、技術、機械的投入對勞動的替代非常明顯,因此,美國農業人口大約只有600萬,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約為250萬,因此,只有減少農業人口,才能提高農業商業化水平,而不是繼續讓農民自力更生,吃掉自己所種的糧食。究竟如何才能改善農業現狀?具體方法是:
一是大規模資本投入農業,包括民營資本,以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資本注入程度,包括財政投入,技術應用,休閑農業開發,但重要的是農業體制改革。加大投入前需要建立一個“法人主體”,來負責投入產出效率,實現“自我經營,自負盈虧的農業體制;
二是加快農業勞動力城市化轉移?讓中國農業總人口下降至約3億,直接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保持在1億至1.5億人左右,這樣國家財政才投的起農業和農民。我國沿海省市,發達地區的農村種植主要糧食的農民越來越少,即使從事農業生產,多數種植經濟作物。我們留下3億,或4億農民,農業產值與農業人口比仍高于發達國家農業人口,兼有現代農業和工業化發達國家的農業人口一般占全國總人口5%,可見人口并非是增加農業生產的唯一要素。
三是建立家庭農場。只有建立家庭農場才能為農業生產單位培養出職業農民,讓財政補貼直接給農業生產主體。只有依賴家庭農場才能留住青年農民,增加技術應用能力和資本投入,這可以企業經營沒有什么差別。
中國目前的農業管理體制仍然是縣,鄉鎮,村行政體制,遠沒有進入農業的職業體制,黨的十九大應該加快農業體制改革,從制度層面保證中國農業競爭力,不然中國的糧食進口會不斷擴大,超過一個歐洲人口的糧食需要進口的時間并不遙遠。
二、中國主要農產品成本都很高,缺乏國際競爭力
中國玉米、稻谷、小麥、大豆、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畝均總成本分別為1083.72元、1202.12元、 984.30元、674.71元、2288.44元,分別比美國高出56.05%、20.82%、210.42%、38.44%、222.84%。
我們來看“十一連收”中國玉米,優勢的喪失很快體現在國際貿易上。2010年,中國進口玉米大幅增加至157.24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150.18萬噸,2012年達到近年峰值520.71萬噸,其中從美國進口511.30萬噸。
中國進口小麥都保持在300萬噸及以上,進口最高年份是2013年,總進口達到 550.67萬噸,從美國進口高達382.01萬噸。
2015年,美國大豆畝均產量比中國高出54.90%,中國大豆進口已逐年攀升至目前的8000多萬噸。更可怕的是表面上中國是從美國進口大豆,但實際上幾乎所有大豆貿易均由日本資本控制,日本在美國西海岸設置許多糧食港口,專門為出口中國服務。
中國棉花畝均產量比美國高75%,棉花進口在2012年達到波峰為513萬噸。
2016年,中國每50公斤玉米、稻谷、小麥、大豆、棉花平均出售價格分別比美國高出109.91%、50.89%、98.69%、102.78%、44.57%,中國糧食競爭力下降可見一斑,現在是加快農業制度改革,因此,我們建議建立家庭農場制,實現技術應用,資本投入,補貼落實調整中國農業高成本趨勢,切實降低中國農業成本。
三、中國亟待建立農業服務體系,改善農業服務條件
中國農業為何不如美國?美國多數農產品服務費占比80%,比中國高出許多,說明我國為農產品和農民提供的服務不足。對比稻谷畝均物質與服務費用480.86元,298.91元,分別比中國高104.64元,97.1元,因此,美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和服務領域投入都高于中國。農業服務包括技術應用,推廣優良品種,抵御災害和開展國際貿易。
美國農業機械作業規模化、智能化程度遠遠高于中國,大幅度地降低了人工成本,勞動力投入成本不到總成本的10%,因此,美國農業資本、技術、機械的投入對勞動的替代非常明顯,因此,美國農業人口大約只有600萬,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約為250萬,因此,只有減少農業人口,才能提高農業商業化水平,而不是農民自力更生,吃掉自己所種的糧食。
3、農機普及基礎競爭力滯后。世界上農業先進國家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都比較高。美國不僅早已在糧食作物上而且在棉花、大豆、煙草等品種上實現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在三大糧食作物中,小麥耕種收機械化率為93.66%;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81.21%;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為78.12%,美國、歐洲的農機智能化已經在農業中廣泛應用,中國在這方面落后不少。要下大力氣將衛星、傳感技術、計算機測控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先進技術和設備應用到農業機械領域,推廣普及智能化農機,以農機智能化引領農業現代化。
(本文感謝賴明勇、胡旭晟、向佐誼、駱偉、李國熊、謝文輝、胡建光、陳曉紅、柳思維、饒育蕾、周群飛、鄭俊龍、彭孟武、姚玉倫、饒育蕾、張早平、唐敏、魏曉的指導)
作者系湖南省政協委員、湖南省經濟地理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藍思科技獨立董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博客中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