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19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經濟年鑒社主辦的“2017(第五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辦。此次峰會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題。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兩次做主旨發言。
韓俊在發言中指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從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戰略和政策角度看,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予以重視。
第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更好地保障糧食和食物安全。過去十幾年,中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食物供給更加多元化和豐富。根據預測,到2030年中國人口規模將增加7000多萬達到14.5億峰值,城市化水平將提高15個百分點達到75%左右的水平。這表明未來20年中國食物消費結構仍將處于升級過程,食品產業還有較大增長空間。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節非優勢糧食產區的生產,絕不意味著中國要放棄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應樹立大食物觀,面對整個國土全方位開發食物資源。
第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改革為重點,進一步深化農業和農村改革。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和長久不變。這實際上是強調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給農民更加長遠穩定的預期。小規模農業生產經營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社會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是中國制定農業政策的基本立足點和出發點,一方面要發育土地經營權市場,培育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要重視扶持和保護普通小農戶利益,發掘小農戶增收的潛力。此外,近年來玉米、棉花、大豆等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就是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方面的改革還未完成,如果一味推后改革,農業資源配置的扭曲程度會越發嚴重,風險和矛盾的積累會越來越深。
第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更加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過去為解決糧食供給總量不足的矛盾,我們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品,水資源利用非常粗放,土壤等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今后,要大力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推行綠色生產方式,進一步改善化肥農藥的使用,加快形成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系統穩定、產地環境良好、產品質量安全的農業發展新格局。現在面臨的最重要任務,就是通過集中治理把過量使用的化學品減下來,把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產能退出來,把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起來,讓透支的農業資源得以修養生息。我們的政策目標是使農業發展實現由產量導向向質量導向的轉變,把提高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放在第一位。
第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農業在形成全方面開放新格局方面也大有文章可做。現在,中國的農業貿易體量已經很大,成為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農業貿易規模持續擴大,農業貿易格局出現了一些新變化,農業貿易逆差可能會成為常態。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有效地緩解了國內資源環境壓力,保障了國內供應和市場平穩運行,對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平衡和雙邊貿易經貿關系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中國農業深度融入國際市場的背景下,無論是涉及中國農產品的供求總量平衡,還是國內農業結構調整,中國的農業政策都不能不考慮國際市場的因素。作為一個農業貿易大國,中國需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一是處理好促進農業貿易發展,與保護國內產業和農民利益的關系;二是需要統籌處理好中國與各個貿易伙伴的關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報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