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補足農業農村發展短板,破解“三農”難題。建設美麗、文明、富強的鄉村,讓六億農民共亨改革成果,生活更加富裕幸福。筆者認為,著力強化“六要素”資源整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
一、加強縣、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新時代現代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需要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愛民、親民、懂經濟、懂產業發展、善于管理、能真抓實干、樂于奉獻的人才隊伍建設農村、扎根農村、服務農村、造福農村。因此,要著力在人才培養、引進與利用上下真功夫。對有志于縣、鄉村基層工作的優秀人才,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為民服務機會與實施鄉村振興事業的舞臺,確保農村“精準扶貧”順利實現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推進。
二、完善城鄉配套改革措施。鄉村振興應走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鄉深度融合與可持續發展之路。深化城鄉體制機制改革,尤其是建立和完善城鄉深度融合發展與“鄉村優先發展”政策體系。推進城鄉戶籍、公共服務等方面制度改革,加大對農業農村各項硬件設施投入力度,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補足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形成城鄉深度融合與工農互惠的新型城鄉關系。讓廣袤的中國鄉村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舞臺,為鄉村振興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三、整合文化資源,打造鄉村品牌特色。要加大對各縣、鄉村歷史文化收錄編輯工作,切實把鄉村優秀的人文地貌特色保護好、開發好、利用好,為深入發掘鄉村文化與繁衍鄉村特色產品、特色品牌提供有力支撐。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凸現具有各地域特色的價值理念,完善鄉村文化、網絡、廣電等一系列惠民設施建設,豐富鄉村群眾文化生活,推動鄉風地貌文化傳播,為打造本鄉本土地貌特色與塑造自身特色產業、特色品牌厚植良好的人文環境。
四、加快產業發展,繁榮農村經濟。有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村產業轉型升級。以“綠色生態”為核心,堅持以“宜糧則糧、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宜旅則旅、宜聚則聚、宜遷則遷”為原則。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積極培育新型產業與新型經營主體,引導各地鄉村能人帶頭組建鄉村農莊或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有力推進農村產業規模化、組織化、品牌化建設。形成“產地生態、產業融合、產出高效”的現代農業、農村發展新格局。
五、立足地貌特色,建設美麗鄉村。遵照“原始”與“現代”完美結合的“生態宜居”要求,強化鄉村“生態文明+地貌特色”建設,積極推進農業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綠色生態化。結合自身縣、鄉村特點,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培育“特色經濟”、打造“特色品牌”。建設具有各鄉村地貌特色的田園綜合體、村落風景區,著力培育與打造一批具有鄉村地域人文特色、風貌特色的小鎮,建設美麗鄉村。
六、提高農村現代化治理水平。十九大報告提出,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按“三治結合”要求,探索與完善鄉村治理模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是當今各縣、鄉村“三級”工作的重心。充分發揮“三級”黨組織核心作用,強化村民自治與法制教育,推進鄉村“雙文明”建設。夯實農村基層執政能力與執政基礎。構建具有現代鄉村治理模式,形成“治理有效”共建共享的縣鄉村文明新秩序,確保鄉村社會繁榮穩定,實現鄉村振興。
作者單位:亞洲經營智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宣講家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