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也是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內容之一。鄉村振興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領域,也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到本世紀中葉將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一環。綜合分析我國“三農”問題的歷史和現實情況,可以看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克服三大矛盾。
農民整體發展能力與市場經濟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項重要成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的一條基本經驗,因此也必將成為未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和方向,今后中國各方面的體制改革都將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主軸協同推進,各方面的發展也必須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市場經濟是以社會化大生產為條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例外。社會化大生產以高度發達的社會分工和協作為基礎,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生產組織形式是企業組織。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生存法則,競爭能力決定發展能力。雖然我們進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但是農村經濟的市場化水平卻遠遠落后于城市經濟的市場化水平。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農民整體發展能力曾長期處在低水平,長期以來勞動力單向流動(高素質勞動力從鄉村流向城市),農民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并沒有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而提高到相應水平,分散的、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經營制度與以社會化大生產和競爭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矛盾需要進行調和與解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廣大農民是主體,是內在的強大動力。黨和政府要發揮組織和動員社會資源的優勢,將分散的、以家庭為單位的經營單位組織起來,提高他們適應和應對市場經濟的能力,加強振興鄉村戰略的能力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化解農民發展能力與市場經濟矛盾的可行選擇。
農村土地制度與農業現代化、集約化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與農業現代化、集約化相對應的是要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以及建設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五大體系建設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農村土地制度,即土地必須適度集中。十九大報告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深化落實和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穩定承包關系的基礎上盤活土地效用。同時,要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探索新的集體經濟實現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可以說,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既能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期不變,又能有效化解土地分散經營與推進農業現代化、集約化之間的矛盾,成為完善“三權”分置制度的有效途徑。
資本對自然力的破壞與建設美麗鄉村的矛盾。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農村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2015年,習近平同志就做好耕地保護和農村土地流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別要防止一些工商資本到農村介入土地流轉后搞非農建設、影響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等問題。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借助資本的力量,建設美麗鄉村既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集體經濟的道路是克服資本對自然力的破壞與建設美麗鄉村的矛盾的正確選擇。
作者系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愛思想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