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創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新時代國情特征的準確把握。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對過去提出的重要農村戰略的系統總結和升華,既涵蓋了以往各個歷史時期黨的農村戰略思想精華,也順應國情變化賦予了農村發展以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實現農村現代化、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打造“一懂兩愛”的“三農”工作隊伍等新內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對鄉村衰落的世界性難題的及時響應,需要從脫貧攻堅、穩糧增收保耕、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社會治理等方面著手,并在政策執行上揚棄傳統的農村發展觀念。
關鍵詞:中國農村;鄉村振興;城鄉融合;農村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宣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是偉大夢想的動員令、偉大復興的宣言書。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的新戰略,并將其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七大國家戰略之一。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指導新時代中國農村改革的重大戰略,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新時代,必將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改革產生深遠影響。
一、鄉村振興是開啟新時代農村發展新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對過去提出的重要農村戰略的系統總結和升華,既涵蓋了以往各個歷史時期黨的農村戰略思想的核心內容,也順應國情變化賦予了農村發展以新的內涵。
(一)黨的“三農”戰略新發展
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戰略,反映了黨的農村發展戰略思想的與時俱進。改革開放至今近四十年的歷程中,黨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對農村發展的戰略思想曾有過不同的側重與表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提出“經濟上保障農民的物質利益,政治上尊重農民的民主權利”,為黨和政府處理與農民的關系確立了準則。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統攬新世紀國家發展全局,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黨的十七大基于對“三農”問題在國民經濟發展中重要地位的判斷,指出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致力于打造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黨的十八大將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擺在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將城鄉發展一體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明確指出了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本方向和著力重點,是黨對解決“三農”問題思路的新認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并在進一步確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在國計民生中的根本性地位的基礎上,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高度,結合中國農村在新時代面臨的現實問題,既高屋建瓴又承接地氣地圍繞“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加快農村發展,堅定不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等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分量重、涵義深、作用大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農村發展要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睘槟繕?,城鄉關系要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為思路,明確了“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的總任務。這些新的戰略部署是對黨在過去近四十年里所形成的“三農”戰略思想的繼承與發展。(見表1)
表1 黨的“三農”戰略核心思想的演進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想的新升級
鄉村振興戰略,可以視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思想的升級,是黨在新時代為農村發展設定的新目標、提出的更高要求。從生產發展到產業興旺,強調了鄉村振興必須要有產業作為支撐;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強調了鄉村振興必須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基礎;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強調了鄉村振興必須以農村社會的良治為保障;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強調了鄉村振興必須以農民更為富足的生活為目標。鄉風文明雖然字面表述不變,但在內涵上更為強調新時代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強調了鄉村振興必須以人的現代化為前提。
鄉村振興的各項要求之間,并不是簡單的并列關系。其中,產業興旺決定了生活富裕。產業的發展,是勞動分工不斷深化的體現。農村實現產業興旺,意味著農村的產業更好地參與到了經濟大市場的產業分工中,使得農村的資源在更大的市場空間內得到充分利用,由此作為資源所有者的農民就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過上更富裕的生活。
生活富裕構成了鄉風文明與治理有效的基礎。富裕起來的鄉村,鄰里關系融洽,人與人之間親情甚濃;富裕之后的農民,相互間的爭吵變少了,農村公共事務的協商合作水平提高了,一些過去難以達成的合作協議也變得容易達成了。這些變化固然與鄉村治理變革有關,但本質上更是源于生活富裕所帶來的價值觀的改變。
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促進了生態宜居的形成。農村生態宜居包括干凈的空氣、怡人的景觀、適宜的人口密度、便捷的城鄉交往等要素。只有富裕程度達到一定水準以后,農民才會開始重視這些要素的價值;也需要待到產業興旺之后,農民才有能力通過生產方式的轉換,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生態環境的改善當中,從而實現生態宜居的要求。
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態宜居對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也起著推動作用。社會治理的改善鼓勵鄉村精英發揮作用,一部分從農村流出的精英開始回流反哺村莊建設;鄉風文明建設提升了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促進了農業的進步與農民收入的提高;生態宜居程度改善,可以推動鄉村旅游業等產業的發展??梢钥吹?,產業興旺和生活富裕對于鄉村振興的其他三項要求有著基礎性的意義,而其二者也會從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態宜居的發展中受益,進而形成鄉村振興的良性發展格局。
(三)中國農村發展的新內涵
第一,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了農村現代化的新任務。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實現“農村現代化”,這是對鄉村向何處去的問題的明確回答,也是黨對自身工作要求的主動提升。農村不是一個只有農業的地方,將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現代化作為農村發展的歸宿,是黨中央對農村問題的再思考與新定位。
第二,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思路。在城鄉之間連接性日益增強、分工度日趨顯著、專業化不斷加深的背景下,“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提出,是黨在“三農”工作思路上的進一步拓展,準確地把握了我國未來城鄉發展的趨勢,形成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思路。
第三,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更長的土地承包期限。繼續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將始終作為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的主線。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項決策不僅穩定了農民的預期,也彰顯了黨中央堅定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的決心,為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提供了新動力。
第四,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了鄉村治理的新秩序。村民自治是中國鄉村治理的重要特色。鄉村振興戰略基于農村社會結構的新變化,將“自治、法治、德治”的思想與鄉村治理體系的實踐相結合,為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規劃了新秩序。
第五,鄉村振興戰略指明了農村人才隊伍發展的新方向。“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是習近平同志對農村深厚感情的體現。農村的現代化需要農村人才的現代化作為保障和支持?!耙欢畠蓯邸钡娜瞬抨犖閮群奶岢?,是對農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為未來“三農”工作隊伍建設指明了新方向。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面對鄉村衰落“現代化陷阱”挑戰的及時響應
展望2035 年,我國將全面進入城市化社會,將會有約十億人口居住在城市,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而農村將依然有四億多人口,農民的數量依舊非常龐大。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村依然會是我國城市化和現代化建設中進行攻堅克難的主戰場,在城市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的鄉村衰落現象,將會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掣肘。
鄉村衰落是個世界性難題。從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鄉村衰落是伴隨城市化和現代化發展的一個普遍現象,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化伴隨著人口大量向城市地區集聚,同時伴隨著農村地區人口的大幅減少(見表2)。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看,無論是過去的100 年還是最近的30 年,在繁華興起的大都市背后,衰落的鄉村也往往成為城市發展之殤。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更是呈現出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鄉村人口急劇減少城市的貧民窟規模日趨擴大的情景?!班l村衰落是現代化的必然代價”,似乎成為全世界各國難以避免的“現代化陷阱”。
面對鄉村衰落的困境,世界各國也都紛紛采取了應對措施。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最早試圖通過單一的農業政策來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然而,面對始終無法改善的鄉村衰落的局面,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漸由實行單一的農業政策轉為實行綜合性的鄉村發展政策,通過將農業生產、鄉村環境、農民福利等問題采取“打包解決”的辦法來扭轉鄉村衰敗的局面。中國的近鄰日本和韓國的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也都因鄉村衰落的出現而先后實施了復興鄉村的計劃。其中,韓國通過“農民自發推動,政府政策引導”的自下而上的方式所推動的“新鄉村運動”,為其日后創造出“東亞經濟奇跡”打下了堅實基礎。反觀拉美一些國家,因為沒有能力或沒有政治意愿實施鄉村復興,導致了大量無法就業的人口聚集在城市的貧民窟,形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由于任由農村衰落,城市化和現代化反而將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國家推入了“發展中國家陷阱”。由此可見,鄉村衰落之所以常被視為“現代化陷阱”,歸根結底是因為世界現代化歷史上一些國家在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不重視農村發展,或者雖然主觀上重視卻缺少必要的能力推動鄉村發展,于是,城市化和現代化伴隨鄉村凋敝成為世界許多國家的普遍現象。
與世界大多數國家開展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相似,當前的中國農村在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長、硬件設施不斷改善的同時,許多地區農村的村容環境、農田水利、人文環境、生態環境等卻呈現普遍衰敗的景象。這其中,大規模的勞動力外流導致的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和非農化是引致中國農村走向衰敗的主要原因。當今中國,農村的凋敝與城市的繁榮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若不從根本上下大力氣應對這一問題,則現代化推進過程中的鄉村衰落現象,很可能會在中國重演。
由此可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視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并基于此提出了全方位的農村發展計劃,這是黨應對“現代化陷阱”挑戰的及時響應,體現了黨對新時代中國農村發展問題的準確把握,是統領新時代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的大方針。中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探索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有望為世界上陷入“現代化陷阱”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寶貴經驗。(見表2)
表2 世界各地區主要國家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變化(1970-2016)單位:%
注:農村人口總量數據源自聯合國《世界城市化展望》;各國總人口的數值來源為世界銀行數據庫。
三、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農村發展的新起點。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全局視野和恢宏手筆,對未來中國農業農村的改革發展提供了戰略設計和總體部署,開啟了中國農村發展的新時代,為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指明了方向。
第一,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底線要求。黨領導下的脫貧攻堅戰在過去五年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盡管如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舊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只有摘掉貧困的帽子,鄉村振興才會有底氣。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這是黨的莊嚴承諾,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底線要求。
第二,確保穩糧增收保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保障。雖然進入新世紀后,我國創造了糧食產量“十二連增”的佳績,但在城市化不斷發展所帶來的資源條件日益緊張的情況下,進一步挖掘糧食生產新潛力、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以及堅守耕地保護紅線的形勢依然嚴峻。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些重大措施,有力地保障了農民的財產權益和種糧積極性,守護了鄉村振興所需要的沃土。
第三,發展和繁榮農村經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任務。從2011 年起,我國農民工總量增速連續五年回落;2016 年,外出務工農民增長率為0.3%,較2015 年下降0.1 個百分點。農民工正在由原來的“孔雀東南飛”向“春暖燕回巢”轉變,農民反鄉創業正迎來新高潮。在此背景下,如何在農村發展更多的新產業和就業機會,如何進一步擴寬農民增收途徑、提高農民收入,是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挑戰。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為農村經濟的持續繁榮指引了戰略方向。
第四,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要點。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是農業發展質量效益不高,農業競爭力較弱,農民增收后勁不足,農村自我發展能力較差。解決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依然是農村發展的關鍵點。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堅定地深化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五,破解農村治理困境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敗的關鍵。當前,我國農村面臨治理危機,突出表現為農村自然資源條件惡化、農村公共事物衰敗、農村公共服務短缺、鄉村債務嚴重等諸多問題。我國農村治理危機的實質,是在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轉型及農村體制急劇變遷背景下,農村集體行動能力的全面衰落。因此,亟須在自治的基礎上結合法治的規范與德治的強化來系統解決。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破解農村治理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和改革取向。
第六,全面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創新途徑。在城鎮化快速推進和城市不斷繁榮的同時,如何讓城鄉居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不斷促進城市與農村在人口流動、公共政策、資源開發、環境共享等方面形成水乳交融、雙向互動、互為依存的態勢,是新時代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迫切要求。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體現了黨對“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并行不悖”的客觀規律的準確認識,為鄉村振興構建了“城市與農村命運共同體”的創新路徑。
第七,調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 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動力源泉。鄉村振興不僅需要使農民成為受益者,更需要讓農民成為參與者。目前,一些地區農民的“等、靠、要”思想較為嚴重,農村治理過于倚重行政力量。由于法律上缺乏規范和保障,思想觀念和道德規范上缺少良性引導,許多地方的村民主動參與鄉村治理和農村建設的意愿不強。鄉村振興最重要的是人的振興和鄉村組織的振興。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就是力爭喚醒農民對其主人翁地位的意識,努力調動農村的自組織能力,增加基層社會的活力。
第八,以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歸宿。鄉村是否振興,要看農村最終是否實現了現代化。農村的現代化問題不解決,鄉村向何處去的問題就無法破解,鄉村振興就始終還在路上。農村的現代化有賴于農業的現代化,需要以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村現代化。對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進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在“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了“農村現代化”,體現了黨對農業農村發展改革理論認識的深化創新,鄉村振興的最終成果將是農業與農村的同步現代化。
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對傳統思維進行揚棄
鄉村振興戰略統領了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業農村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要求我們要在戰略層面上認識其重要性和全局性,也需要我們在具體的操作層面進行思想和觀念的更新和升級,以使得鄉村振興戰略能夠得到符合其新時代要求的貫徹與執行。
第一,實施鄉村振興需要摒棄對于“小農戶”的傳統誤解與偏見。黨中央清楚地認識到,“小農戶”的長期存在依然會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小農戶”寫進了鄉村振興的戰略中,提出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不僅體現了黨對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而且傳遞出了“小農戶”能有“大作為”的信心和信號。我們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政策層面,必須摒棄對于“小農戶”的傳統偏見,重新審視“小農戶”在農村現代化發展中所具有的潛力,重新認清“小農戶”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地位,積極開發“小農戶在人力資本培養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從而為鄉村振興組織起足夠出色的“群眾基礎”。
第二,實施鄉村振興需要對“產業興旺”有全面的認識。發展生產力、夯實經濟基礎始終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第一要務。但在不同形勢下,發展生產力的著力點卻是因時因地而異,這就需要拓展發展農村生產力的視野,實現鄉村產業的全面振興。一方面,對產業興旺的認識要“寬”。農業不僅是一個提供物質產品的產業,還是一個提供非物質產品的產業。包括鄉村旅游、“互聯網+ 農村”等新產業新業態,都是鄉村產業發展應該涵蓋的內容,“產業興旺”必須要讓鄉村的這些產業也興旺發達起來。另一方面,對產業興旺的認識要“窄”。產業興旺,一定是在鄉村中與農業農村農民相關的產業的興旺。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的目的,是要將經濟社會發展的利益更多地留在農村、留給農民。這就要求參與農村產業發展的各項要素都必須圍繞基本的農業生產要素進行組合,使得農村在產業發展上既能保證經濟發展的效率,又能保障農業的基礎地位,還能保持農民的增收,從而避免重蹈日本在發展農村產業時所出現的由于非農產業的高利潤而導致農業勞動力和農業資本都紛紛棄農而去的覆轍。
第三,需要重新審視對“農村”地區的空間認識和區劃界定。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界限已逐漸模糊。由此,在一些城鄉區劃不合理的地區,就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城鄉各地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不匹配、村莊人口與農業從業人口不對應問題。城市的發展打著過去農村的名號占便宜,農村的發展借用現在城市的頭銜賺資源——大量基礎性信息的不真實、不充分,不僅導致了我國農業農村政策體系的運轉困難,而且將使得相關部門在制定城鄉融合發展政策時缺乏準確的決策依據,甚會至造成決策誤導。因此,需要從法律法規上對城市與農村進行行政區劃上的重新界定,改變僅憑歷史發展所形成的慣性認識來對城鄉進行劃分的傳統做法,保障城鄉融合發展的理念得到順利實施。
五、中國農村現代化展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2020 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 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 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此背景下,通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國將有更多的農村地區,在城鄉融合互動中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
第一,勞動力流動的城鄉互動模式形成,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興旺發展。到2035 年,現代化的農村與城市將形成體系上互相融合、功能上各具特色的格局。這其中,勞動力的城鄉互動模式將成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最大特色。在城鄉人才形成交融互動的基礎上,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產業新業態將在農村蓬勃發展。基于互聯網平臺的農村創業者將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實現勞動分工和產業就業。正如當前已紅遍全國的“淘寶村”,未來將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新產業從農村蓬勃興起,形成改變人們生活的重要力量。
第二,城鄉公共服務趨于均等化,社會良治體系逐步形成。未來中國,城鄉之間的公共服務將迅速走向趨同,農民轉移就業和市民化問題將得到更好解決,各級政府也將形成公共服務成本的合理分擔機制,城鄉全面融合的態勢基本形成。在此基礎上,鄉村居民將逐漸自覺地成為農村社會治理的主人,自下而上的有效治理秩序將不斷優化。由此,以自治為主要形式、以法治規范各類關系、以德治降低社會運行成本的鄉村良治體系將逐步形成。
第三,農民生活更加富裕,鄉風文化煥發新生。到2035 年,中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將在現有的基礎上翻番,基本達到目前城鎮居民收入水平?,F代信息技術、科技創造和經營管理創新,如農村的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等也將在農村得到迅速的推廣。在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和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不斷普及的基礎上,農耕文化所蘊涵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將得到更充分的挖掘,依托民俗風情呈現的鄉村文化將展現出巨大的時代魅力與風采。
第四,美麗鄉村建設取得突破,農村更加生態宜居。到2035 年,農村生態環境將實現全面恢復,預計農村硬化道路覆蓋率將超過95%,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將超過90%,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將超過60%,化肥施用量也將實現零增長。農村的土壤污染修復管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森林草原保護機制等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制度創新基本完成。這些都將使得未來的中國農村變成村容村貌整潔、生態環境優美、居住條件怡人的美麗鄉村。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標志著中國農村發展已經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向新時代,中國農村的改革將全面深化,中國農村的面貌將加快轉變。伴隨著農業農村現代化逐步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將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地區涌現。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未來中國農業變得強大起來,中國農民真正富裕起來,是實現富民強國百年夢想的標志。當美麗鄉村遍布神州大地時,美麗中國即成為現實,這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強國的標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