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十九大提出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在兩會期間的熱門話題。在農業部長韓長斌答記者問中,設想未來農村將來會成為稀缺資源,會成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可能會有人認為,讓農村成為城市人向往的地方并不難。近年來,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病”的凸顯,越來越多的人向往農村的山清水秀,通過鄉村旅游、農家樂的繁榮,就可以看出農村有多么吸引人。讓鄉村吸引人并非難事,但是問題在于吸引哪些人?
首先,要考慮的是吸引的是房客,還是居民?隨著城市污染和擁擠,有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逃出城市。在經濟發達地區,富裕起來的人已經開始到鄉下建別墅,這種取向甚至向中等收入群體擴散。一些中等收入群體紛紛到郊區去買房子,或者短期居住,或者希望將來退休后去郊區養老。
可以想象,如果農村宅基地流轉可以放開,那么農村房地產會隨之興旺起來,特別是那些自然環境好且交通便利的地方。這些人更像是房客,他們在農村建了一塊飛地,他們的生活與周邊農村發展關系不大,就像北歐一些國家的“夏屋”,盡管他們的消費也會帶動農村服務業的發展,但總體上來說,他們的作用僅僅是提高了農村非農用地的價格,對鄉村經濟的作用有限。
其次,要考慮資本的作用。要使鄉村振興就需要資本下鄉。原來農村不吸引資本,甚至造成資本外流,農民的錢存入信用社或郵儲銀行,通過這些機構將存款變成了城市投資。但是隨著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農村就會越來越吸引資本,但是在資本下鄉的過程中,需要認真甄別,資本是替代了勞動,還是增加了農村就業機會;資本是有助于農民增收,還是掠奪資源?鄉村之所以衰敗,是因為鄉村缺少就業機會,許多人不得不進入城市獲得收入。如果資本下鄉只是為了擴大經營規模,從而出現資本排斥勞動的現象,就會進一步擠壓農村人口,與小農戶的發展目標相背。
鄉村的資源無疑是吸引資本下鄉的重要因素,但是鄉村的自然資源往往因為沒有開發而價格很低,比如鄉村的林地、水塘帶給農民的收入很低,但是如果被資本運作以后就可能帶來很高的收入,那么如何計算林地、水塘等要素對收入的貢獻,對于農民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如果以未開發之前的林地和水塘收益為基礎計算農民租金,顯然是不合理的。資本下鄉如何與農民建立風險和利益共享的機制,從而保證資本下鄉能夠帶給農民利益,需要認真對待。
第三,我們需要什么農民。我們知道,在傳統的農業中,所有農村人口都是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由于農業知識是來自于各地實踐,通過代際傳承,老一代農民的經驗就是新一代農民的知識,因此農民是沒有選擇性的。但是到了工業化時代,與機器生產相配合,農業也進入了機械化時代,那么有錢的人才能做農民。我們只要看看西方高度機械化的農場,就知道農業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的產業。有錢的農民可以繼承農場,并通過購買和租賃的方式擴大農場規模,而小農場主往往放棄農業,轉而進入城市。隨著市場的變化,農業開始進入后工業時代,有機、環保等概念對農業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這要求農民越來越是知識型的。中國的農業正在從農業文明時代進入工業文明時代,鄉村振興為中國農業提供了跨越工業化農業,進入后工業時代的可能。那么知識就成為新型農民最重要的特征。
從以上三個方面來說,讓鄉村成為城市人向往的地方不能被理解為一個簡單的逆城市化過程,不管是去居住或者休閑,美好的鄉村只是為了城市人來消費環境和自然。讓城市人向往的鄉村是有產業、有農民的融生產生活為一體的鄉村。我們看到當前的政策,比如鼓勵農村宅基地被用于發展鄉村非農產業而非住宅開發,鼓勵返鄉創業,發展現代農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等。鄉村振興需要鄉村內生動力,而非僅僅成為城市的后花園。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