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稻谷最低收購價格,每斤早秈稻、中晚秈稻較上年各跌0.1元,每斤粳稻較上年跌0.2元,跌的有點大,但對市場震動不大。究其原因,一是跌的信號早已發出,人們具備心理預期;二是跌的慣性已然存在,此乃連續3年下跌;三是跌的空間若隱若現,米市長期低迷不振。
說有點大,其實也不大。2009年時,每斤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較上年各漲0.13元;2013年時,每斤早秈稻較上年漲0.12元,每斤中晚秈稻、粳稻較上年各漲0.1元,沒有人強調漲幅特別大。而且,那前期的稻谷基價低,近期的稻谷基價高,同樣漲跌0.1元,漲幅的絕對值相差較大,如2009年秈稻、粳稻各漲0.13元,其漲幅在15%左右,而2018年早秈稻、中晚秈稻各跌0.1元,其跌幅均為7%多點。
雖然這樣用絕對值來考究不一定精準,不能完全說明問題,但漲跌大體同樣的價格,前期上漲的絕對數可表現為較大,近期下跌的絕對數亦可表現為不小,都不足為怪。而在市場經濟面前,一個商品漲得多一點、跌得多一點,更不值得大驚小怪。
糧食是特殊商品,但畢竟首先是一種商品。是商品,我們一般在更多的時候、在非異常狀況下,不妨遵循價值規律辦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讓收儲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求。可以說,調低最低收購價,是對市場供求的正確反映,是在建立以市場形成價格為主的價格機制,包括契合加快產區稻谷出庫、緩解稻強米弱、拉開優質稻與普通稻價差、平衡國內外糧價的局勢。
事實上,2018年國家繼續在稻谷主產區實行的最低收購價,并不一定就是稻谷市場的實際收購價,只有當市場價格低于最低收購價,國家才依照一定程序適時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圈內人士關注但市場不太在意最低收購價價位,表明人們趨向理性,市場趨向成熟。
2018年國家繼續在稻谷主產區實行的最低收購價,也不可能是永遠的托市價。至少,各類稻谷的最低收購價這個框架在,沒有單單挑出早秈稻來做試驗,響應了早先多個部門頻頻調研中聽到的呼聲,也是積極穩妥地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的體現。讓最低收購價起碼保住農民種糧成本、讓不啟動最低收購價成為常態而啟動為非常態、讓最低收購價不至于一夜之間突然消失,就需要2018年進一步完善稻谷主產區最低收購價政策。
國家公布的2018年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基本上能讓方方面面滿意:誰寄望于保持最低收購價,你看框架今猶在;誰失落于調低最低收購價,酌給補貼又何妨。這就是,國家對有關稻谷主產省份給予適當補貼支持,由有關省份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按規定統籌安排使用補貼資金,以保持優勢產區稻谷種植收益基本穩定。何況,我們有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補貼經驗可資借鑒。
作者系湖南省糧食局巡視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糧食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