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由新華社瞭望智庫主辦,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智能更新聯合主辦的2018特色小鎮高峰論壇暨第二屆特色小鎮產業鏈資源合作開放大會在北京召開。
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在會上作了“特色小鎮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的演講。鄭新立認為,城鄉融合發展的提出,是基于城鄉市場行政分割的現狀,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徑。同時,實現城鄉融合發展,要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市場體系,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的、自由的流動。同時,還必須集中力量發展特色小鎮,運用土地市場杠桿撬動城鄉融合發展。
鄭新立指出,城鄉融合發展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一個根本途徑。 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做出了科學的判斷,這就是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廣大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的提出對未來一個時期我們全黨工作的注意力資源的投向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也就是說未來一個時期我們要把精力聚焦到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來。因為目前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集中體現在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上,城鄉居民收入現在是2.7:1,浙江省是1.7:1,江蘇省是1.9:1,中西部的農村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3倍以上。城鄉的發展差距又是區域發展差距的一個本質的反映,區域發展差距本質上又是城鄉發展差距的反映。中西部地區跟沿海地區比,城市的發展水平沒有多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中西部的農村跟沿海的農村發展差距拉達。所以解決主要矛盾,應當聚焦到中西部農村的發展上,通過縮小城鄉發展的差距來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在談到是什么造成了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時,鄭新立表示,原因主要是在于城鄉兩個市場的行政分割,城市的市場基本上已經實現了全要素的市場化,而農村的生產要素處在半市場化,或者完全沒有市場化的狀態,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律,生產要素總是向那些能夠獲得更高的交換價值的地方流動。由于農村的市場化程度低,所以農村要素就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
鄭新立進一步提出,統籌城鄉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都還沒有解決發展的道路問題,發展的機制問題。十九大提出了融合發展,這就解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機制問題,這就是通過建立城鄉融合的市場體系,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市場體系,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特色小鎮的資源要自由流動,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從而促進農村的發展。
因此,鄭新立認為,特色小鎮的資源要自由流動,通過市場機制來配置,從而促進農村的發展。特色小鎮比較機動靈活,去年四部委發了文件,國家發改委、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環保部聯合發了文件,文件的第一段就把特色小鎮和建制鎮區別開了,特色小鎮機動靈活,就是在幾平方公里的面積上根據一個產品,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通過產城融合來實現它的發展。
而在鄭新立看來,特色小鎮應具備以下特點:
首先,特色小城鎮是一個建制鎮,是在幾十平方公里,甚至幾百平方公里的地方搞一個建制鎮,是一個行政建制的概念,而特色小鎮是一個經濟的概念,不是行政區劃的概念,所以它很靈活。
其次,特色小鎮可以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特色小鎮可以是以第二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也可以以第三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也可以以第一產業,包括農業的綜合開發來建成一個特色小鎮。
再次,特色小鎮產品雖然小,但是可以實現專業化、社會化的大生產,一個小產品可以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達到世界第一,小產品大市場。就像浙江搞一個領帶,占全世界市場的80%,大康鎮(音)的襪子一年生產70億雙,共全世界每個人一年可以穿兩雙,這就是小商品大市場,在特色小鎮這樣一個很小的區域歷通過專業化協作,提高在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同時大大的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提高在國際市場的占有率。
最后,特色小鎮是以企業作為投資主體,不是像農民一盤散沙,以小農戶作為主體,以小農戶為主體搞不起來特色小鎮,必須以公司或者是以合作社為主題都可以搞出特色小鎮。進行企業化運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