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一些地方和個人積極性很高,但往往事與愿違。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官湖村原村民陳生投資2億多元,為全體村民免費建設258套別墅,結果因為分配問題,出現了種種矛盾。表面看,只是村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深層次看,是農村治理體系沒有理順,村民的意愿沒有得到充分的尊重。一個村容村貌整齊而鄰里不睦、雞飛狗跳的鄉村,肯定不是陳生想要的愿景,更不是村民想要的結果。
要防止農民意愿被“擠出”。干部們常常犯嘀咕,給農民辦好事,農民還有什么不情愿的呢?但農民會說,征求了大伙兒的意見沒有?村里的小學要不要翻修?老張老李家中間的村道由于兩家互相侵占變得越來越窄怎么辦?這些事務,沒有村民的參與,推進過程中沒有體現農民的意愿,就會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農民的意愿,在村里比什么都重要。小官巨貪、微腐敗,沒有農民的主動參與,甚至連發現問題的線索都不好找。解決鄉村的“關鍵小事”,處處都要體現農民的意愿。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畜禽糞污廢棄物處理、小型水利工程建設,點點滴滴,沒有農民的意愿,問題解決起來就會拖泥帶水。鄉村振興措施行不行,關鍵是看農民高興不高興。有怨氣,就要警惕和整改;高興了,就應堅持和推進。
要防止農民主體地位被“擠出”。農產品價格波動大,農民不光要在家里搞好種植、養殖,還要瞪大眼睛緊盯市場變化。如果一廂情愿地推動農民進行結構調整,效果肯定會打折扣。10年前,云南省人工種植的臺地茶每公斤賣到20元左右,基層干部想著擴大種植規模就會實現農民增收,于是,砍掉了山頭上那些產量低、葉子粗大、長相不好、價格低又不好賣的古樹茶。10年過去了,臺地茶價格還匍匐在每公斤20元到30元,而古樹茶的價格已經沖到了每公斤3500元左右。當年有古樹茶的茶農直跺腳,對村干部翻起了白眼。
還有一些地方,甚至完全代替農民選擇種什么或不種什么。結果,產量上去了,市場又不買賬,農民還不滿意。傳統上,西部地區適宜種植小麥、玉米、高粱、土豆,但一些干部看不到當地的資源稟賦優勢和市場競爭潛力,大力度、大面積地推進葡萄、蘋果、梨、大棗、獼猴桃種植,迫于諸多壓力,農民不得不全力跟上。遇到市場行情講得過去時還好,一旦產品滯銷,受傷和落淚的還是農民。慘痛的教訓反復證明著一個道理:市場經濟中處于主體地位的始終是農民,農民的意愿要充分尊重。
更要防止農民利益被“擠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進,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生產要素的流動,激發了土地要素的價值潛力,農村土地流轉成了實現產業振興的大趨勢。農村土地流轉遇到兩個事關農民切實利益的現實課題,一是價格,即土地流轉價格是多少和誰來確定流轉價格,二是規模,即土地流轉規模究竟是多大合適和誰來確定土地流轉規模。流轉價格過低,農民利益直接受到“擠出”;規模過大,農民就業直接受到“擠出”。另外,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城市工商和社會資本下鄉,這些下鄉的資本賺錢了倒好,如果不賺錢,拍屁股走人,那農民利益咋保障?資本下鄉需要引導和規范,是幫助老鄉,推動鄉村振興,而不是代替老鄉,甚至坑了老鄉。
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鄉村振興戰略順應城鄉關系階段性變化,遵循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規律,是一個關乎全局、關乎根本、關乎長遠的重大戰略部署。在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中,必須具備歷史耐心,傾聽農民呼聲,堅持農民廣泛參與,始終尊重農民主體地位。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