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常紀文:鄉村振興既要產業生態化又要生態產業化

[ 作者:常紀文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7-11 錄入:王惠敏 ]

為了打造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美麗鄉村升級版,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的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既讓產業發展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也讓生態產業化,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為此,2018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提出要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

鄉村振興需要產業生態化

鄉村要綠色振興,須對第一、二、三產業進行生態化改造,轉型升級。在第一產業方面,要立足于鄉村資源和基礎,發展特色和優勢農業,防止村落間或者鄉鎮間同質化的低端競爭。如小龍蝦在很多人眼里是在臭水溝里生長的臟產品,不愿意吃。但是一些地方卻讓這項產業生態化,培育出了環境友好型的潔凈小龍蝦產業,因為養殖生態化,質量好,受到市場歡迎,故在區域農產品競爭的格局中形成了特色和優勢。

在第二產業方面,要立足于城鎮工業園區,依托鄉村資源發展特色的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工業。在產業轉型升級的時代浪潮中,淘汰落后產能,支持主產區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值得注意的是,轉型升級是結合優勢和特色的提升,而不是盲目轉行,忽視基礎的盲目轉行可能毀掉一個地方的經濟。

在第三產業方面,可依托城市的休閑養生需求,加強快速化交通網絡建設,實施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在嚴格保護中把“綠水青山”轉化為老百姓能夠得到實惠的“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鄉村振興需要生態產業化

綠水青山的守護是需要代價的。除了生態紅線區域外,如果綠水青山變不成金山銀山,老百姓受不了益,就不了業,致不了富,照舊會毀林毀草填湖;如果企業在環境保護大潮中受不了益,照舊會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浪費資源;如果地方財政受不了益,地方政府就不會真心支持環境保護工作,就會產生“中央真督察、地方假治污”的現象。

為此,必須因地制宜,讓廣大鄉村的綠色資源變成城鄉都能接受的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一些地方依托城市,在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鄉賢帶動群眾在美麗鄉村打造民宿經濟、旅游經濟、特色農業和特色工業,環境與發展已經進入良性循環,如浙江安吉把繁殖能力極強的竹子變成種類豐富、附加值較高的竹產品,經濟和生態效益都很好。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農村都能夠發展民宿經濟、旅游經濟。對于不適宜發展民宿經濟、旅游經濟的地區,可以結合本地氣候和自然條件發展生態農業,如江蘇盱眙縣2015年來利用稻田大力推廣稻蝦綜合種養技術,小龍蝦質量和產量得到保障,水稻品質和價格也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條“一水兩用、一田雙收、一舉多得、糧漁共贏”的發展模式。

在產業生態化的結構方面,民宿經濟、旅游經濟可以促進農民的就業,提高農民的收入,在特色旅游發達的地區,還可以對政府產生一些門票收入。但是對于全國絕大部分地區來說,民宿經濟、旅游經濟對地方特別是財政的貢獻是有限的。對于不具特色旅游資源的鄉村,貸款或者引進資本大力發展旅游,要格外慎重。一些地方在城市的輻射圈內,利用山水林田湖的綜合美感和美麗村莊的人文資源,發展民宿經濟和農家樂經濟,取得了成功,但也有不少失敗的案例,其中緣由,一是依托的城鎮購買力總體不足,二是鄉村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缺乏特色,也就是缺乏深度旅游的吸引力。既要富群眾,還得富財政,各地主要還得依靠綠色工業和綠色農業的強大支撐。

鄉村振興中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保障措施

——積極開展有經濟效益的生態修復。破敗不堪的自然環境是難以產生經濟效益的。只有修復綠水青山,才有基礎發揮生態溢出和資源再生功能,保護健康,吸引投資,轉化財富,最終變成金山銀山。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引導國企、民企、外企、集體、個人、社會組織等各方面資金投入,培育一批專門從事生態保護修復的專業化企業。

生態修復的最大難處在于資金來源及其投資回報問題。一些地方前兩年大把向鄉村撒錢,搞生態修復,搞環境整治,搞美化亮化,沒有注重鄉村內涵的培育和鄉村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加上后續資金難以跟上,出現一些爛尾工程。不論方向是什么,良性循環很重要。沒有經濟效益的生態修復項目,是難以讓地方的財政運轉具有持續性的。為此,必須對生態修復的方向進行科學的論證,特別是開展投入產出分析。一些地方把生態修復后的城市周邊地塊建成濕地公園,或者休閑養生場所,在土地價格升值后適度開發商業設施和住宅樓盤,就可以收回投資,實現良性循環。要激發社會資本的投資活力,須加強PPP、社會參與等立法工作,讓社會資本和民間力量放心地進入鄉村綠水青山的恢復和維護工作。

——大力培養和引進鄉村振興的帶頭人。沒有管理人才、營銷人才和科技人才的支持,美麗鄉村的建設和鄉村的特色振興難以持久,為此要立足本土扶持培養一批農村基層干部、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發揮他們在鄉村產業鏈脫貧中的帶頭作用。只有這樣,示范引領、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鄉賢出智、村民自治的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模式才能形成。

——著力推進有特色、有優勢的綠色產業。綠水青山要變成金山銀山,需要有綠色產業的比較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在鄉村振興的時代,各鄉村、各鄉鎮、各縣域要形成一縣一優勢,一鄉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在經濟錯位發展的地方競爭格局里立足自己的基礎,在競爭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通過營銷手段的信息化和產品、服務的標準化,擴大實體產業和產業服務的影響力,做強自己的比較優勢,最終夯實區域生態環境和經濟質量的綜合競爭力。同時,迫切需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通過懲罰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來保護生態品牌。

——穩妥開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今年5月和6月,筆者到土壤肥沃的江漢平原農村調研,發現相當多的農民有的已經棄地,有的計劃棄地,主要原因是小農經濟模式下,農資成本、人力成本、機器成本過高,種田全面虧損。

今年5月,湖北監利縣朱河鎮一戶準備到外面打工的農民對外發布消息,以每畝地100元的價格轉讓土地經營權,并免費贈送自己的秧苗。該事件在當地引起較大社會反響。可見,農田對于很多農民來說已經成了負擔。

目前,一些農村已經合村并點,土地平整和規模化已經具備初步的基礎。為了促進鄉村農業產業的生態化和美麗生態的產業化,建議在一些農村,如江漢平原,深度試點農地的“三權分置”改革,適度整合農業發展所需的土地要素,鼓勵農民自愿流轉土地經營權,將土地平整為連片田地,發展規模型農業,在規模化經營中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投資人或者種田大戶可以通過大規模購買土地經營權的方式批量種植“農場”。其他農民則通過持有股份、在農場打工或者外出打工,來獲得收益。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自然資源管理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在线视频国产网址你懂的 |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亚洲午夜国产AV中文乱码字幕 | 专区一va亚洲v专区在线专区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片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