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向全黨全國提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重大戰略中要堅持“三個優先”的要求,所謂“三個優先”即就業優先、教育優先、農業農村發展優先。如何讓“三個優先”在鄉村得到充分體現,是鄉村振興的重頭戲,是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大文章,應以濃墨重彩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
以強力拓展農民就業空間做好就業優先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農民實現就業主要有三個空間:第一空間是不離土不離鄉,即在土地上就業, 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這是目前眾多小農戶的主要生存路徑;第二空間是離土又離鄉,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以及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些農民得以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以進城打工方式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2.8億“農民工”作為特定群體走上歷史舞臺;第三空間是離土不離鄉,農民可以離開土地在家門口就近就地就業。
眼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使得第一就業空間在不斷收縮,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后的八十年代,就已形成一年十二個月里“兩個月種田、兩個月過年、八個月空閑”的時間配置格局,在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人工智能又漸入農村的今天,在土地上就業的幾率更大大降低,把大批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拓展第二空間主要依靠市場機制,當前最關鍵的是要創造條件,完善相關配套制度,推動以單個農民工流動為主,向以家庭為單元流動轉變,安居才能樂業,而家安才能心安,心安才能穩定就業,否則不僅就業不安心不穩定,還會帶來子女教育、老人贍養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拓展第三空間主要是發展二三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以及為農業服務的服務業,這是拓展農民就業空間的重點發力方向。
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平均比值是2.5左右,從發達國家普遍規律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是農業總產值的四五倍甚至更高,這方面我們的潛力巨大。我國是農業大國,農產品資源豐富,主要農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農業的第一功能就是食物保障功能,一日三餐是鐵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最厚重的不是哲學,不是文學,也不是醫學,而是中國人的舌尖——美食文化,炎黃子孫創造了種類繁多的美食,據專家統計,僅面條就有1200多種,中國人的舌尖浸潤了無數美食的記憶,這是世界上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無法比擬的。我們應該立足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和美食文化,把農產品加工的重點放在開發特色美食和功能性美食上,用低端的傳統產業對接高端的現代需求,這應該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終極目標。特別是把美食與獨步世界的中醫藥理論結合,開發潛力尤其巨大,目前中醫藥已在全球183個國家得到廣泛認可,原國家衛生部早在2014年就公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101種物質名單,藥食同源、藥補食療的中醫理念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刻認同,將其運用于美食開發前景不言而喻。
為農服務業同樣潛力巨大。美國的農民數量約占總人口百分之一點多,但為農業服務的服務業從業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17%— 20%。就農業經營主體而言,我國有2.3億小農戶,美國是230萬左右,我們是美國的100倍。換言之, 我國農民對專業化服務組織、服務體系、服務能力的市場需求比美國大得多。更何況今天的現代服務業已經分化成大眾化服務、分眾化服務、小眾化服務和個性化服務的多種服務類型。我國為農服務的服務業之所以發展不起來,最重要的原因是思想觀念的困擾,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制度生成了二元社會結構,二元社會結構又孕育出二元文化,人們不想涉農不愿涉農,談農色變,都想離“農”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與農沾邊就感覺低人一等。這需要在制度設計上做好引導,并要長期堅持,不懈努力,才能破除根深蒂固的二元文化,推進農業服務業的長足發展。
以逐步完善鄉村教育體系做好教育優先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載體是人才,人才是第一資源。鄉村要振興,人才是根本。人才培養關鍵靠教育。當前農村義務教育村空、鄉弱、城擠,職業教育與當地產業脫節,繼續教育、終身教育一片空白,應堅持問題導向,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盡快改變這一局面。
從世界范圍看,義務教育的兩個基本特點就是就近和免費。自2001年我國推行教育體制改革后, 為減少教育開支,逐步實施撤點并校,到目前為止,全國58萬多個行政村中,農村中小學校數量由曾經最多時的60多萬所大幅減少到目前20多萬所,吉林龍井市64個村有62 個沒有學校。農村學生無法就近入學,義務教育制度設計的第一個初衷就不能真正實現。一些村莊即便有學校,水平較高的老師也不愿留在村校,家長對本村教育質量不滿意,即讓孩子到鄉鎮學校就讀甚至縣城借讀,離家路途遠、家人不放心,額外要花費租房、借讀費成本。據調查,在鄉鎮就學每年增加成本為8000元—1.5萬元,在縣城就學則要花費1.5萬—2萬元,義務教育免費的初衷也全部落空。而且,孩子在城鎮就學耳濡目染接觸的是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潛意識里形成的是城里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哪里還愿意將來再回到農村建設家鄉。長此以往, 農村人才將成無源之水。“十四五” 期間應全面落實農村孩子上學單程距離不超過半小時的政策。
眼下每縣都有幾所農村職業教育學校,但開設的專業多為汽車維修、酒店管理、美容美發等等, 僅僅只是為了培養農村孩子一技之長,讓其掌握一種掙錢能力,為貧困家庭擺脫經濟困境服務,而對于未來本土產業發展戰略如何培養人才留住人才做長期準備,則缺乏深謀遠慮。農村職業教育更應該辦成為家庭發展和家鄉建設“兩家”服務的教育。鄉村的建設發展依靠的主要對象應是本土力量,不可能完全交給別人。只有把當地人才培育起來,留得下來,鄉村發展才具有可持續性。鄉村職業教育應在培育農民基本生存技能的同時,從長計議,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本土產業人才培育上,圍繞當地可持續發展的成長性產業,針對產業需求,花費必要的代價培養自身需要的實用人才,只有留住本土人才,才能發展壯大本土產業。如果農村職業教育只盯住眼前,為家庭培養掙錢能手,把培養的學生都輸送到城市,輸送到發達地區,那么未來的鄉村將成為人才荒漠,農業現代化將無從“化”起。
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科技發展秒新分異的時代,處在分分秒秒都隨時可能發生知識更新、顛覆性變革的時代,訓練有素的現代城市人尚且感到跟不上時代腳步,何況平均受教育程度遠不如他們的農民。對農民開展繼續教育顯得格外重要。推行家庭承包經營土地以來,鄉村的集體活動越來越少,現代通訊技術的高度發達,又沒了農民集中開會的機會,他們獲取外部文明、彼此交流互動的平臺成了稀缺資源。建議在每個鄉鎮都應建一所免費開放的公益性農民學校,將其打造成學習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重要陣地,傳播先進文化、傳授新知識新技能、培育造就新農民的重要載體。“活到老學到老”是中國人的古訓,今天的知識已經分化為“明知識”“默知識”“暗知識”三個層面, 可以言傳的叫“明知識”,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叫“默知識”,不可意會也不可言傳的叫“暗知識”(如人工智能)。不隨時學習新知識,并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會迅速被現實淘汰, 接受終身教育才能跟上時代。美國農民每年都會為自己安排一到三個月時間到大學聽課,不然,來年就無法經營。對于農民終身教育的路徑方法政策措施等,應提上政府的議事日程。
以全面破除城鄉二元思維做好農業農村發展優先
農業農村能否優先發展,關鍵在于發展理念的調整。長期以來重城輕鄉、有城無鄉、以城市為中心的思想觀念不破除,農業農村就不可能優先發展。優先發展也不是喊喊口號、開開大會、發發文件就能實現的,要解決實質性問題,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拿出實招、設定指標,納入省市縣各級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
一是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略中體現優先。統籌謀劃發展全局,真正落實重中之重戰略要求,在整體布局中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 使城與鄉統籌發展、協調發展、融合發展,避免“兩種制度”“兩張皮”。
二是在城市與農村的大背景中體現優先。著眼補齊農業農村的發展短板,強化政策供給,讓城市的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加速打通城鄉要素平等交換機制通道,推動更多的資源要素流入農業農村。應分批分期,逐步實施,圍繞縣城打造一小時生活圈,圍繞鄉鎮打造半小時生活圈,圍繞新村社區打造十分鐘生活圈。
三是在農民與市民的大格局中體現優先。以制度完善克服權利陷阱。農民不是二等公民,通過深化改革和完善法制,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由形式上的普惠向實質上的公平轉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的各項合法權益。
四是在三次產業大結構中體現優先。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優先保障和金融優先服務的第一領域。公共財政更多向“三農”傾斜,新增金融信貸更多用于農業農村,下大力氣克服20多年以來農業農村貸款只占全國貸款總額5%的尷尬局面。一二三次產業中要更多支持農業, 在農業產業內部要更多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和為農業服務的服務業。
五是在城與鄉、工與農干部配備的大導向中體現優先。堅持鮮明的用人導向,樹立優秀干部向農業農村傾斜、優秀干部來自農業農村戰線的導向。國家應創建中國三農干部學院,各省級黨校加掛分院牌子,專門系統化專業化地培養省市縣三農干部,同時,建立一套三農干部培養、評價和選拔任用機制, 以此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干部隊伍。
六是在主流媒體輿論的大氛圍中體現優先。堅持正確的宣傳輿論導向,農業農村不應該成為被忽視和遺忘的角落。主流媒體應擔負起“三農”工作是全黨全國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時代使命,尤其應發揮好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的宣傳主陣地作用,在全社會營造關心、支持、重視“三農”的良好氛圍。電視是農民接收現代文明的主渠道,在網絡發達的現代,我國尚有5.88億人不上網,這一群體主要集中在農村。在社會輿論強烈呼吁下,中央電視臺已準備開播17頻道作為農業農村的專業頻道,各省市區電視臺都應開播相應頻道。
作者簡介:劉奇,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發展觀察 2019年第1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