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貫徹落實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最近,我和調研組同志先后到紹興市及嵊州市、柯橋區,嘉興市及桐鄉市、海鹽縣,麗水市及景寧縣、松陽縣和臺州市及溫嶺市、臨海市等地開展實地調研、座談,充分聽取意見。從調研情況來看,各地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工作,積極探索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實現路徑和政策措施。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使億萬小農戶共享發展成果,不單純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大舉措,是著眼于我國現實國情、農情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律的理論創新與務實要求,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需求。
小農戶家庭經營將會長期存在
所謂小農戶,是指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形成的土地承包戶。以家庭經營為特征的小農戶經營,既有精耕細作等優勢,也有不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不足之處。囿于小農戶的傳統耕作模式和經營模式,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不高。近年來,我省通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批小農戶被納入現代農業產業鏈中,生產組織化程度得到較大提升。
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小農戶還大量存在,小農戶經營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一是一些小農戶舍不得把土地流轉出去,這部分小農戶特別是那些丘陵山區的小農戶收入來源主要靠土地,自身也不具備其他工作技能,而且部分小農戶自己經營得還不錯,故一般不太愿意把土地流轉出去;二是部分小農戶擔心失去土地,怕土地流轉出去后會永遠失去土地,加上現在取消了農業稅等負擔,所以寧可土地荒著,也不愿將土地流轉出去交給他人經營;三是少量農業愛好者始終存在。所以,小農戶在我省仍將長期存在。
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推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在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過程中,農業現代化明顯是“四化”的短板。加快農業現代化,首先要順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加快推進適度規模化。靠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很難談得上農業現代化。只有適度規模化,才能做到農業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機械化、智能化。從我省實際出發,要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推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一是有條件的地方鼓勵和倡導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這種方式是把承包地量化入股,全部流轉到村里,再由村里統一招商引資,或組織村民分組進行專業化經營。采用這種方式省內較早的是仙居縣,目前比較成功的是平湖市新埭鎮姚浜、興旺、星光、魚圻塘等村,全都實現了整村流轉。如姚浜村,成立了村土地專業合作社,將全村土地分成糧食作物區、蔬菜設施栽培種植區、苗木花卉果樹區、水產養殖區和休閑觀光區5個區塊。以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面積量化出資設置股權,每畝為一股,每股配送20元股金,再由村里統一招商引資。采用這種方式的前提是村里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村兩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必須強。對于有條件的地方,應鼓勵和倡導這種做法。
二是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業龍頭企業,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小農戶,是最具創新活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是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載體。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通過市場化運作,建立利益共享、農戶利益適當保底(保護價)機制,延長產業鏈、保障供應鏈、完善利益鏈,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如浙江藍美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實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為小農戶提供藍莓種苗、生產技術和產品銷售,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種植藍莓5.3萬余畝,帶動小農戶近5萬人。要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化帶農惠農機制,支持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村企對接等多種形式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如海鹽縣鼓勵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民發展訂單農業,對按訂單保護價收購本地果蔬農產品的本地農業主體,給予收購總額1%的獎勵。桐鄉市通過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對訂單協議生產投售的優質繭給予兩次補貼,與小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種、養、收、加”一體化。
三是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到2018年底,全省有家庭農場4.03萬家,經營土地319萬畝。家庭農場可以說是種養大戶的升級版,家庭農場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且與小農戶家庭經營具有較高的契合性,因此也是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方式。對于有條件的或有潛力的種養大戶,要大力予以扶持,將其培育升級為家庭農場主。
四是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組織農民闖市場、解決產銷難題、為農戶提供服務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嘉興市萬好蔬菜專業合作社共流轉土地5000余畝,其中核心示范基地種植面積1500畝,發展社員1020名,其中農民社員1002名(含家庭農場成員38戶),帶動輻射至海鹽、南湖、平湖等20個鄉鎮100余個村2.6萬農戶,種植面積3.8萬畝。到2018年底,全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4.73萬家,其中縣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5279家。調研發現,目前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質量總體上還不夠高,仍有不少“空殼社”“休眠社”“僵尸社”,一些合作社的管理運行不太規范,與農民的利益聯結也不太緊密,需要大力加以規范提升,更好發揮其團結和帶動小農戶的作用。
五是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這是一種較為松散的銜接模式。通過組建農產品行業協會,把經營同類產品和同鏈條產品的主體納入到統一平臺,以協會為抓手,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推進良地、良種、良法、良品、組織、加工、品牌、金融等環節全鏈條發展。鼓勵同一產業的農業經營主體依法組建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聯合會,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廣大小農戶聯結起來,為會員提供內部交流、行業自律、技術推廣、品牌建設、產品營銷、資金融通等各項服務。如嵊州市成立了剡溪果業協會,下設9個分會,現有登記注冊入股社員335戶。推進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社對接,支持建設面向小農戶的農產品貯藏保鮮設施、田頭市場、批發市場,打造一批競爭力較強、知名度較高的特色農業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讓小農戶分享品牌增值收益。
六是大力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據統計,目前全省有各類農業生產托管組織10941家,有104.8萬農戶接受服務,其中耕地服務298.9萬畝、種植服務133.7萬畝、統防統治201.0萬畝、收割308.1萬畝,形成了耕種靠社會化服務、日常田間管理靠家庭成員的經營樣式。社會化服務是銜接帶動小農戶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適應小農戶需求,依托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供銷社等主體,大力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社會化服務組織,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不斷拓展服務領域,提供代耕代種、土地托管、植保、統防統治、烘干倉儲等各種專業化服務,幫助小農戶解決好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或干起來不劃算的問題,讓小農戶真正得到收益。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選擇本地優先支持的托管作業環節,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托管對小農戶服務的覆蓋率。
上述6種模式,目的就是要提高農業組織化、社會化水平,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發展的能力,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政府要加強規范引領和政策支持
從調研情況來看,要真正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支持十分重要。實踐證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土地流轉和小農戶利益保護做得比較好的地方,都離不開政府的引導、支持和幫助。
進一步加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力度。既要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又不能忽視小農戶尤其是貧困農戶,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小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讓小農戶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防止被擠出、受損害。因此,各地要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進一步加大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度。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允許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
進一步優化有利于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扶持政策。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通過貼息、補助、獎勵等形式,優先扶持、壯大有發展潛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改革農業補貼發放方式,按照“誰種田,誰受益”的原則,變“普惠制”為“特惠制”,將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在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評優創先、政策扶持、項目傾斜等方面,要與帶動小農戶生產掛鉤,把帶動小農戶數量和成效作為重要依據,增強財政補貼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對于財政支農項目投入所形成的資產,鼓勵具備條件的地方折股量化給小農戶特別是低收入農戶,讓小農戶共享分紅收益。落實財政直接補助合作社形成的財產平均量化到每一個成員的規定。鼓勵和支持有長期穩定務農意愿的小農戶穩步擴大規模,提升農戶家庭農場經營管理水平。
進一步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除加大財政投入外,要積極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持續改造中低產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采取農民群眾籌資投勞和政府適當補貼的形式,解決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快建設通村組道路、機耕生產道路、村內道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設施。研制推廣應用面向小農戶的實用輕簡型裝備和技術。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建或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建倉儲烘干、晾曬場、保鮮庫、農機庫棚等農業設施。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電商平臺基礎設施。落實好農業設施用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用電執行農業生產電價等政策。
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金融保險體制機制。支持金融機構開發有利于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金融產品,加快完善農信擔保體系建設。支持農村合作金融規范發展,扶持農村資金互助組織,發揮扶貧資金互助組織作用,通過試點穩妥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深化探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農房抵押,提高小農戶融資能力。進一步完善共保體運作機制,加強政府監管。要以“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主體自愿”為原則,以“擴面、提標、增品”為導向,完善農業保險機制,積極推進農業大災保險、大宗農產品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特色農產品保險“以獎代補”等試點,建立健全多層次、高保障、符合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和農民需求的保險產品體系。積極探索小農戶抱團投保等途徑,擴大農業保險的投保率和受惠面。鼓勵發展農業互助保險和再保險,加大針對小農戶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力度。
進一步加大針對職業農民和小農戶的培訓。研究制定新型職業農民教育總體規劃,既要向職業農民傳授先進的生產技術知識和科學理念,更要幫助解決生產和管理中的實際問題,不斷提高新型職業農民技術吸收、獲取市場信息的能力和生產管理水平,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和供應鏈管理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完善現代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體系,采取形式多樣的適合小農戶的培訓,靈活開展種養技術、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水平。
作者系浙江省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理事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浙江新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