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下午,由南都觀察、南都公益基金會主辦的“南都觀察2019夏季論壇”在北京順利舉辦。
本次論壇主題為“我們還需要城市化嗎”,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云、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段成榮、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等五位專家學者出席,并吸引了200余位各界人士到場參與。五位嘉賓針對中國城市化的戰略和實踐展開對話,并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探討了城鄉如何重塑關系,融合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的報告,70年來,中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1949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10.64%;2011年,這一數字首次超過了50%。國務院在2014年發布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目標: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到2018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9.58%。不過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還只有43.37%。
論壇主持人李小云提到,隨著內外部環境和條件的深刻變化,城鎮化必須進入以提升質量為主的轉型發展新階段。另一方面,與城市化對應,鄉村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也在尋找新的發展道路。城市化和鄉村振興是未來發展的兩個重要方向,互相關聯,互相影響。
▌為什么要城市化?
論壇第一部分的主題是“為什么要城市化”。陸銘教授提出,統一、效率、平衡三個關鍵詞是打破大國發展“不可能三角”的核心。城市化是現代化必須經過的過程,在世界范圍之內,人均GDP的提高伴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而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即使把不擁有本地城市戶籍的外來人口包括進來,仍然只有60%左右,比同等發展水平的其他國家大約低了十個百分點。因此,推進城市化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然。相反,如果阻礙人口進城就會面臨更嚴重的城鄉間收入差距,而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就只能依靠更大規模的農村農業補貼,這很難持續。
未來的中國城市化,除了提高城市化率之外,更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城市的空間布局。由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和珠三角地區有非常好的港口條件,同時,一些區域中心城市擁有發揮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規模經濟效應,這些地區未來仍將成為人口流入地。因此,在城市地區應實現包容性的增長,能夠在人口流入地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務均等化,讓更多的人口能夠安居樂業,享受城市化水平提高帶來的美好生活。
▌誰的城市化?
在城市化進程中,從農村來到城市的大量“流動人口”成為重要議題,需要研究如何以新的思路進行城市治理。在第二部分“誰的城市化”環節,段成榮教授就流動人口與社會融合問題發表了觀點。他指出流動人口群體的年輕化趨勢,這一群體目前主要以青壯年為主。
在兩億人的流動過程中,有1.1億兒童受到影響。這些孩子中的約3600萬人跟隨父母進城,成為“流動兒童”,其余則成為“留守兒童”。“流動兒童”沒有在農村老家生活成長學習的經歷,這些孩子規模龐大,所有的知識、價值觀、理念,都來自城市,他們不可能回到農村,因此,流動兒童的教育是大問題。
解決社會融合問題,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在過去40年里,我們總認為他們是流動的,“隨風而逝,一吹就沒了”。但是大量的數據顯示,流動人口最終是要扎下根來的,是“不流動的流動人口”,必須為他們做好準備。我們要從思想上、認識上、制度建設上了解到這一點,這是促進社會融合的根本。
▌什么樣的城市化?
在“什么樣的城市化”環節,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指出,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深化,城市群將是未來中國城市化的主要載體。城市群,即在一個特定地域內,有一個到幾個特大城市,同時分布有若干規模不等、類型各異的城市,城市間依托便利的交通條件,逐步形成越來越密切的經濟聯系,成為一個功能互補的、具有一體化趨勢的城市集合體。
在城市群范圍內,原來孤立的城市和其它城市形成了互補關系:大城市的功能不斷升級,給小城市和小城鎮帶來了機遇;而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城市群范圍內,區位劣勢將逐漸弱化,成本優勢則會逐步增強。
我國已經形成了包括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在內的十大城市群,總面積約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1%,承載人口超過三分之一,GDP占全國的比重將近三分之二。肖金成還預測,中國將形成若干世界級城市群,如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
▌城鄉如何統籌發展?
論壇最后,劉守英教授做了總結發言,以“我們還需要鄉村嗎”為題目,回應了論壇主題“我們還需要城市化嗎”。他提出,中國已經從“鄉土中國”進入“城鄉中國”的發展階段。在城鄉中國階段,中國已經發生了一次歷史轉型,應對這一轉變,不是簡單的城市化問題。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后,國家主導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高速發展,鄉村經濟開始更加單一化,城鄉要素流動轉為單向。現在考慮鄉村振興問題,最重要的是發現鄉村價值。鄉村價值的發現需要城鄉權利的相互開放,而不是只開放一方面。
城市權利的開放是讓人在城市落下來,鄉村權利的開放是讓要素進到鄉村去。這樣鄉村才能從原來的“堵”開始“通”,通了以后就開始“融”,融了以后就開始“合”。
同時,能否妥善解決好農民的入城平權問題,關系著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必須從國家戰略高度改變將農民工視為城市“過客”的政策慣性,推動城市權利向農民開放,以包容、公平促進農民融入城市社會。
隨后,5位專家學者分別回答了現場觀眾的積極提問。李小云教授最后總結道,城市化對于反貧困作用非常大,對于創新、對于經濟發展都有引領作用。而城市化和城市群的建設中產生的很多問題,并不是由城市化本身造成的。中國的發展充滿了挑戰和故事,走向未來的路沒有樣板,充滿不確定性。面對這些不確定性,我們要研究如何管理這些不確定性,創造新的中國經驗。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都觀察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