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張孝德:記得住鄉愁與有根中國夢的城鎮化

[ 作者:張孝德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5-11 錄入:王惠敏 ]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城鎮化,用了極富詩意的表述:“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特別是“記得住鄉愁”這句話,引發了社會的廣泛熱論。
為什么“鄉愁”二字,能夠在當今城市化浪潮中砸出如此大的響動,這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現象。當我們把“鄉愁”置于中國五年前文明史來認識,當我們把今天的中國夢置入到歷史、文化、國情的時空時,則會發現,記得住鄉愁背后,是需要對中國五千年鄉村文明歷史與現代價值的再解讀、是對走中國特色有根城鎮化之路坐標的再定位,是在尋根中實現中國夢的新動力和新目標。
1、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是中國五千年文明之載體、文化之根系
眷戀故鄉和懷鄉思歸的鄉愁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心理,但中國人應該是世界上鄉愁情結最濃的國家,因為中國是世界上鄉村社會發展歷史最悠久、成熟度最高的國家。以鄉村為載體、以鄉村為根系的中國五千年鄉村社會演化,形成鄉情、鄉思、鄉戀已經融合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和中華文明的基因中。
正因為如此,當我們面對綿延幾千年的中國鄉村大規模地消失,遠離我們而去時帶來鄉愁、也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痛楚最深的鄉愁。我國自然村落正在逐漸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眾多古村落。從工業化、城市化潮流看,確實存在一個無懈可擊的邏輯,這就是鄉村將在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走向被結構和終結的命運。因為鄉村不是工業化有效的載體,因為西方的工業化的進程就是城市替代鄉村走向兩元歸一的過程。而且西方發達國家也是按照這個邏輯完成了城市化。
但是,當我們按照這個時代潮流的邏輯,來設計與推進中國城鎮時,不能忘記,還有另一個巨大的存在,也需要我們去關注,這就是中國的城鎮化是在一個有著五千年鄉村演化史的時空中進行。
在這樣一個大歷史背景下,對于快速消亡的鄉村帶來的鄉愁和鄉痛,中央提出了要讓中國的城鎮化成為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筆者認為,中央以如此打動人心、觸動情感的語言來描述中國未來的城鎮化,其所要表達的內涵是要讓我們在記得住鄉愁中,記住的是歷史,是要告誡全黨和全國人民,中國的城鎮化到道路必須是與中國五千年文明脈絡相同、相續的城鎮化。
今天,當我們以城市化、工業化是世界發展潮流的視角來看中國城鎮化發展大勢時,我們還必須導入另一個視角,這就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演化視角,來找到屬于中國特色的城鎮定位時代坐標。從這個視角看,要記得住鄉愁的前提是:我們必須喚醒民族理性和自信,重新認識中國五千年鄉村文明的價值和使命,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有根的中國夢。 
無論從學理上對中國五千年文明有如何多樣化的解釋,但從中華五千年文明存在載體看、從文明演化根源看,恰恰與需要我們記得住鄉愁的鄉村緊密相連。負載著中國五千年文明的生產方式是農耕經濟,而農耕經濟的載體不在城市在鄉村。所以,以鄉村為載體成長起來的中華文明之根也不在城市,在鄉村。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在歷次更朝換代中,作為皇權中心的城市,雖然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毀滅,但中華民族血脈的繁衍,并沒有因城市的毀滅而中斷,只要鄉村在,中華文明就會在一次又一次地劫后重生。從這個角度看,中華文明是屬于鄉村社會主導的文明。
與此相對應,作為西方文明起源,誕生于地中海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古代工商業經濟基礎上的另一種形態的文明。由于工商業經濟最需要的載體是城市,由此決定了西方文明之根在城市,而不是在農村。所以,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鼎盛、衰微與消失,總是與城邦的興衰緊密聯系在一起。
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至文藝復興(公元1453年)被西方史學家稱為歐洲的中世紀,恰恰是西方進入農耕經濟與鄉村發展時期,而這個時期恰恰被西方史學家稱為歐洲黑暗的中世紀,而近代以來西方走向文明復興之路,也是從地中海城市的繁榮導致的文藝復興開始的。近代以來的城市化對于西方而言,是西方傳統文明發揚光大、走向世界的過程。
我們必須以全新視角,重新審視人類文明的演化。上述分析可以發現,人類文明演化不是沿著單一路徑進行。西方與東方,從一開始就是從不同的歷史起點開始,沿著不同的文明之路而進行著。西方的文明形態決定了西方搞城鎮化可以不顧鄉村是否終結和是否記住鄉愁,近代以來西方的復興夢就是,西方的城市文明借助工業化走向世界的過程。
然而,中國的城鎮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為負載著中華文明的鄉村留下足夠的空間,中國絕不走西方式的城市替代鄉村的單級城鎮化之路。
2、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人類文明遺產 
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需要我們以新的財富觀和新價值觀,來重新解讀鄉村的價值和鄉愁的內涵。在GDP主義和物質主義流行的今天,如果從純物質財富、GDP財富看,鄉村除了能夠為工業化社會提供城市不能生產的糧食外,其他的價值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從文化財富和精神的價值看,讓我們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恰恰負載著城市無法找到,金錢無法購買、物質無法替代的精神與文化。
一方面,我們都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和靈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復興,另一方面,我們卻對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根、傳承之載體的鄉村,不屑一顧,進行著大規模的人為的破壞和拆除。我們應該清楚,城市可以使我們享受工業化帶來的物質文明,但鄉村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城市可以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物質財富、甚至是來自西方的都市文化,但值得我們自豪的中國五千年文化之根卻在鄉村。 
今天值得我們自信不僅僅是世界經濟總量第二的經濟大國,最值得我們自信的還有中國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具有多樣化、歷史最悠久的鄉村文明與鄉村文化。如果說按照工業化的標準化、分工化的生產方式建造的現代城市是如此千篇一律,而中國古代鄉村文明,卻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下,用他們的智慧,在不同的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創造了世界上最豐富多樣的鄉村文化。
從自然來看,在中國山地隱存著桃源鄉村,丘陵地帶坐落著詩意鄉村,平原分布著田園鄉村,青藏高原天堂鄉村;從歷史來看,有神話鄉村,遠古鄉村、歷史名人的鄉村;從功能看,有茶鄉、花鄉、陶瓷之鄉、刺繡之鄉、武術之鄉、雜技之鄉、耕讀之鄉等等,數不勝數。 
當代中國陷入一種城市化幻覺之中,就像58年大躍進陷入人民公社的幻覺中一樣。有的學者甚至把城市化看成是圓中國近百年以來實現現代化夢的終結目標,把中國城市化率達到80%或更多那一天,就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那一天。在這樣的幻覺下,他們武斷地認為目前中國2.5億農民工都有強烈愿望,要成為市民。
筆者調研,根本不是這樣,在大多數農民心目中,鄉村雖然不是掙錢的地方,但是他們低成本生活的地方;鄉村雖然沒有城市的收入高,但他們享有城市用貨幣無法購買另一種真情、健康、清潔空氣的福利;雖然鄉村青年人喜歡到城市去,但鄉村老人卻認為鄉村是他養老歸根的地方;在房地產商的眼里,鄉村除了其土地值錢外,那些破房子都是無用的東西,但在祖祖輩輩居住在這里的鄉親卻認為,無論怎樣破的房子,都是他們生命的一部分,都記載著他們的鄉思、鄉情和鄉愁,無論多少錢都不能賣的東西,所以就有許多村民以死相抗來抵制拆遷。 
無論今天城市給了我們帶來了怎樣的物質現代化,但都無法慰藉我們無法擺脫的鄉愁,每年一度的回家過年的大遷徙,對于西方人而言也許很難理解,但對于中國人而言,因為鄉村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在哪里我們才能回答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中國夢。
3、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攜帶著中華文明演化的基因、文明興衰的規律
以鄉村社會為根基的中華文明,決定了鄉村不僅攜帶中華文明演化的基因,也攜帶著中華民族的興衰密碼:鄉村興之中國興,鄉村衰之中國衰。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圣賢就發現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中國文明演化規律。這個舟是什么?就是中國的農民和鄉村。農民和鄉村不僅是中國古代文明演化不能突破的底線,也是中國古代朝代周期性更替的動力所在。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兩千年的朝代更替中,是農民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起義不斷改變歷史,完成著我們這個民族的新陳代謝。所以毛主席深有感觸的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改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這個規律一直到近代仍然發揮作用。毛澤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都遵循了這個規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就是走了一條農村保衛城市的道路,就是最大限度發揮了農民和農村的力量。鄧小平領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樣走的也是一條農村保衛城市改革之路。
30多年前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承包責任制開始的。20世紀80到90年代,首先進入中國市場的是中國農民創造的鄉鎮企業而不是國有企業。鄉鎮企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創造的GDP總值曾占到了中國整個GDP的1/2。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走向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國城市建設的主力軍是誰?仍是中國進城打工的2.5億的農民工。
目前,許多地方政府,在盲目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正在忘記這個規律,他們所搞的城市化,成為一種運動式的大規模消滅鄉村的城鎮化。其實這是一種冒險。我們一定要記住,鄉村興之中國興,鄉村衰之中國衰,這個鐵的規律在今天仍然發揮作用。 
特別是在十八之后,提出走生態文明之路的背景下,中國的鄉村文明更顯示出其應有的時代價值。在工業文明的邏輯中,中國鄉村文明前途是終結,那么,在生態文明時代,中國鄉村文明命運是復興。因為,正在推動的生態文明建設所需要的天人和諧文明觀、低碳經濟的消費觀、回歸生態與傳統的新幸福觀,恰恰最易找到的在鄉村。此外正在興起的分布式新能源革命,也使中小城鎮與農村獲得了低成本使用新能源的優勢。
正在興起的生態消費、文化消費,也為鄉村旅游、鄉村手工業、鄉村有機農業、鄉村養老等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時代契機。隨著城市病的出現,能源環境危機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鄉村新價值,一個新告老還鄉、新知識青年回鄉、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新回鄉運動,已經初現端倪。如果說,鄉村興則中國興是貫穿中國五千年文明演化的鐵律,那么,鄉村文明遇工業文明衰,逢生態文明興,則是近代以來中國鄉村文明演化的另一個規律。
4、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是在尋根中實現中國夢的城鎮化 
中央提出的要記得住的鄉愁,就是警示全社會要記住中華民族的歷史,記住中國共產黨的成功經驗是什么,記住中國改革開放路如何走過來,記得住我們從哪里來,才能知道我們應該往哪去。就是警示我們,鄉村是中國最大的國情,鄉村是中國社會安全、經濟安全的大堤。如果我們的城鎮化,成為回不去鄉村,記不住鄉愁的城鎮化,那么這樣的城鎮化,就是一個斷根的城鎮化,是一個目標迷失與無根中國夢的城鎮化。 
要讓中國的城鎮化成為記得住鄉愁的有根城鎮化,就一定要為中國五千年鄉村文明發展留下發展的空間,具體講就是中國必須走城市與鄉村兩元文明共生的城鎮化,而不是西方式的兩元歸一,讓鄉村消失的城鎮化。
目前我們各地所搞的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之所以在實際工作中變成了把農村建設城市、讓農民簡單變成市民的一體化,變成使我們記不住鄉愁城鎮化,其深層根源,就在于我們忘記了中國鄉村負載著城市所沒有的文化與歷史的價值。
目前對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的認識,是基于城市中心主義、基于物質層面、純經濟視角的認識。 我們一定要走出現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這個認識誤區。記得住鄉愁,絕不是要把中國五千年的鄉村文明放在博物館中成為死文物而存在,而是要出于民族責任感,民族自信來保護拯救中國的鄉村文明,讓鄉村成為中國實現中國夢載體之一,成為實現現代化的載體之一。
中國特色城鎮化的最大挑戰,不是在短期內實現更高的城市化率,而是要破解中國的鄉村如何就地文明化的世界性難題。讓負載著中國五千年文明的鄉村,如何在生態文明時代成為滿足人們多元化生活方式的需要新空間之一,走中國特色的城市與鄉村兩元文明共生、循環發展的新城鎮化之路,這才是中國城鎮化遇到新挑戰。 實現中國夢的理想的城鎮化,不是中國農民都變成市民,而是讓中國人在詩意鄉村、溫馨小鎮、田園城市的多元化、生態化居住環境中,生活的更幸福。
總之,中國鄉村文明是一塊塵封的玉,不是瀕臨死亡的老人。中國鄉村文明的復生,是人類文明中心從西方回到東方之后的又一次涅槃。15世紀發生于地中海城市的文藝復興成為近代西方崛起的起點,那么21世紀,中國鄉村文明的復興則會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起點。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九派智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一区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福利 |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中文字幕姦 | 亚洲中文在线播放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