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田又田:我們是一家解決良心的生態農業公司
這幾年,關于“互聯網農業”的概念逐漸流行起來,同時也出現了一批發展迅速的創業公司,比如田又田、一畝田、佳沃、鏈農、美菜、飯店聯盟、優配良品、豐收俠等,有信息平臺型模式,也有O2O、B2B、B2C的模式,基本上各有各的思路和市場空間,其實總體來說,無論哪種模式,主要解決的還是農業行業“信息不對稱”的核心問題。讓更多的產地產品信息通過互聯網傳播出去,讓更多的采購商、普通消費者買到性價比高的產品。
當我們深入去看這個行業的時候會發現,”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只是達成了方便消費端和產業端接觸的問題,并沒有解決消費端和產業端相互信任的問題。伴隨著中國人民收入水平逐漸的提高,農產品消費的升級一直是一個具有巨大潛力但又被嚴重忽視的市場。對于這個矛盾的問題,在2016中國國際大健康展會上,我們采訪了田又田CEO張寧,他說中國的消費者群體在消費升級中更為在乎體現自己品味的產品,比如房子、車子、服飾、咖啡飲料、餐廳等,而忽視了日常三餐的糧食、蔬菜、水果等基礎需求的東西。或者說,他們可能是消費升級中最后才能夠提上消費清單的東西。但其實,我們現在談健康,談品質生活,談生活方式,正應該從最基礎的需求來看,況且吃的東西是身體健康的主要因素,占據的消費比例也是極少的。比如說大米,我們日常生活中超市買的大米大部分是2元左右一斤的,人均一年消費大米的量不會超過200斤。即使按照吃比較好的有機大米,從市場價10-15元來算,每年花費也不過3000元,僅僅夠買一套好一點衣服而已。所以如何去培育這個市場潛力以及去改變消費者的健康理念,對中國農業產業升級來說是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
確實,中國農產品的消費產業相比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的。在美國有一家全食有機食品連鎖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就是以提供高端有機食品(Ganic foods)而聞名,是美國追求高品質生活人群鐘愛的超市,每年的營業額超過30億美元。而在日本,普通家庭對于日常食用的大米都有著很高的要求,這也迫使整個日本農業產業在生產稻米的標準上非常高,市場上銷售的最基礎的大米品質都非常好。
而在中國市場上,為什么好的產品這么少,難道消費者對此就沒有需求么。我們專門咨詢了一位研究農產品行業多年的專家,他告訴了我們幾個深層次的核心問題:
1、糧食種植個體化、分散化,未形成有效的科技化、規模化、產業化。
中國的糧食種植主要還是以農戶的自有土地種植為主,隨著中國土地流轉政策的開放,雖然一部分中大型的農業基地建立起來,但其種植模式本質依舊很難形成規模化的生產,相比一些農業產業化的國家而言,我們的種植成本依舊較高。再加上中國政府對國內糧食的價格保護政策,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在國際市場上,中國糧食價格很難與國外糧食大國競爭。進入了一種消費者購買的大部分糧食從國外進口,國內種植的糧食有價無市,農民收入低,土地沒人種的惡心循環中。
2、糧食追溯體系的不成熟。
糧食的綠色和有機認證一直存在漏洞,存在著體系建設不成熟,認證標準不統一的現象。而與此同時,市場上卻充斥著越來越多的經過綠色認證或有機認證的產品,且價格差別巨大,消費者搞不明白,也不敢買。
其實只要問問行業內的人就知道,每個地方都有專門的農業機構來提供綠色和有機認證,只要通過一定的渠道就能得到。但一份有機認證證書并不代表著這個企業所銷售的所有產品都是綠色有機的,只能代表它們送去檢測機構的樣品勉強符合國內的安全標準。而且略懂農業的人都知道,在中國的現有自然環境狀況下,種植有機產品需要投入巨大的前期成本和時間周期,而且產量相對很低。企業為了獲取利潤,不可能也不會真正提供有機產品。
說白了,“有機”只是一種廣告的噱頭,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內心需求。
3、地域性性農產品產區,品牌意識弱。
由于自然條件的適宜性,糧食農產品在我國都有一些具有地理性標志的產地,比如東北五常的大米、遼寧盤錦的大米、山西沁州的小米、陜西神木的黑豆、貴州興仁的薏米等。
這些歷史悠久的產地自然而然就在消費者心目中產生了良好的地理品牌認知。這也給了很多黑心的銷售商機會,他們打著當地品牌的名號,卻用其他地方產或者國外進口的便宜貨欺騙消費者,不僅損害了消費者利益,也損害了這些地域性品牌的形象。
4、消費者的盲目消費意識導致糧食加工環節存在著諸多健康隱患。
糧食本來是健康安全的最重要的入口食物,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水、對空氣、對蔬菜和肉有了明顯的需求升級意識提升,但對糧食卻越來越忽視,沒有正確認識傳統糧食對人體綜合營養需求的重要性。
糧食的生產加工環節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口感,增加了許多手段,比如大米,為了追求香味摻雜香料,為了追求口感,脫殼加工剝去了很多營養物質。這也是為什么,以前老百姓吃自己種的糧食,身體很健康,而現在越吃越好了,反而體質不如以前了
5、低價市場競爭導致品牌商的惡行操作。
糧食在消費意識中的關注度不高,也造成了整個市場價格的惡性競爭。幾角、一塊多的大米在超市里促銷臺上隨處可見,而且很受追捧,諸不知這背后存在著多少幕后的亂操作。糧食的利潤本來就較少,為了賺錢,銷售商不惜從各處采購足夠便宜的、存放時間長的舊糧摻雜少量新糧銷售,把加工差的品種和新品種摻雜銷售,消費者很難發現。
對此,田又田CEO張寧又談到,正如這位專家所說,中國農產品行業確實存在這樣那樣的漏洞,造成了目前消費端和產業端相互不信任的現狀。消費者買不到好的產品,消費升級欲望降低;銷售商降價銷售,為了利潤不擇手段。一昧的滿足和一昧的妥協讓整個產業越來越混亂。正是基于此,田又田作為一家創業公司,才提出了參與體驗式—“自己種,自己吃”的互動消費理念,我們想解決的就是如何讓消費者真正吃到生態綠色的產品,如果讓產業端又愿意花費精力去提供這樣的產品,達到雙方信息的互融互通。
而且我們打聽到,每個田又田的用戶都可以免費得到一塊土地,田又田會提前和用戶達成信息溝通,比如種什么糧食,用什么方式種植,會投入大概多少成本,一畝地會產出多少糧食,最終糧食的成本價在什么范圍。這樣在雙方信息互通,所有種植環節公開透明的情況下,用戶得到了最實惠最安全的產品,生產端也會真心實意的投入精力生產真正生態綠色、高品質的產品給到用戶。
對于田又田這樣的互聯網農業企業來說,未來要走的路還很長,農業的產業鏈端需要去解決的問題還很多,但有了“以用戶為中心”的改變思路,能夠把真真正正的好產品和安全的產品帶給消費者,融合用戶與生產端的關系,我相信會給中國農業帶來越來越多的希望,也會逐漸提升中國消費者對于基礎農產品的高品質需求。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