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國的糧食問題已被牢牢地捆綁在城鄉和區域發展失衡這一根繩索之上。增強糧食庫存管理認識,解決好儲糧本質性難題,防患于未然,乃做好糧食安全預警監測之要義,也是治國安邦之根本。
任何時代,任何國家,民以食為天。種糧合不合算,不是你我說了算;以地謀生的小農自會掂量,做出用腳投票、往高處走的行為選擇。小農在哪個季節種出何種糧食,又將其于何時存放何處,才是庫存劇增的真實原因。某種程度上講,某一種類的存糧增加是城市化運動的副產品,打破此困局,需要著實優化區域農業分工,從根本上消除城鄉勞動力收入的分配差距。
1995年,我國鄉村人口達到峰值,約8.6億;此后逐年減少,到2014年約6.2億。第一產業從業人員,1994年達到3.9億,此后逐年減少,截至2014年統計意義上的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仍有2.3億,21年內凈減少1.6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大規模轉移,人地關系發生變化,致使農地集中速度不斷加快。
1982年至1991年,可視為包干到戶后我國小農生產積極性最高的10年,糧食增產1億噸,從1982年的3.6億噸提高到1990年的4.6億噸;其中,1982年糧食增產2948萬噸,1983年又增產3278萬噸,1990年增產量達到3869萬噸。直到2007年,我國糧食產量才上升到5億噸。1999年到2003年,糧食減產約16%,原因是糧價持續下跌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直到2008年總產量才恢復到1998年的水平。從歷次糧食大幅減產到增產的時間間隔來看,一般需要8至10年。最近一次大幅增產始于2007年,歷時6年糧食產量從5億噸提高到6億噸,其中增產最多的是玉米,2015年其產量基本接近峰值。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蔬菜平均每畝凈利潤為2070元,約為稻谷的10.1倍,小麥的23.6倍,玉米的25.30倍;再以蘋果為例,每畝凈利潤為3481元,是稻谷的17倍,小麥的39.6倍,玉米的42.5倍。
誠然,我國主要是玉米、小麥產量和庫存劇增,解釋為什么產量連年增,除種子、技術等因素之外,主要緣起于播種面積增加。為什么會增加播種面積?因兩種糧食作物所需勞動力消耗量少,方便機械化耕作、大量施用農藥和化肥以節省勞動力。針對兩大糧食作物庫存劇增,筆者的解釋是,根源于農業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小農或規?;髴魧⒋罅哭r地改種玉米和小麥,增加了播種面積;得益于化肥、農藥、新種子的使用,單位面積產量也略有增加,加速推進的規?;?、商品化和機械化致使產量和商品糧的庫存雙雙增長。借助于南方某一局部地區玉米產量變量,可以反推或測度該地區老人農業問題有多嚴重;以此類推,借助于北方某一局部地區小麥產量變化,可縱觀其農業勞動力老化程度有多高!諸如玉米這樣單一品種糧食的線性增長態勢,早已映射出農業就業結構、土地經營方式不合理發展困境與難題,尤其規?;屯恋丶谢瘧B勢需要重新審視。
去年11月農業部出臺玉米種植的“鐮刀彎”地區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其目標是力爭到2020年,此類地區玉米種植面積穩定在1億畝,6年內需減少5000萬畝以上,并計劃2016年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000萬畝以上。2014年8月,筆者在東北調研時,從雞西市密山市到哈爾濱乘坐大巴的路途中,近600公里公路沿線兩邊的土地都種植玉米。黑龍江作為我國糧食生產大省,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其玉米種植的機械化、規模化和產業化程度最高。在密山市入戶調研時,農場外圍村落某農戶從農場租種1000余畝土地種植玉米;然而,該農家所建的小平房約80平方米,不太可能像南方地區小農一家一戶種植或長或短存放賣方。據介紹,其收割來的包谷直接銷售給就近的中儲糧收購基地。2013年7月,筆者在湖南岳陽市屈原區某糧油合作社開展水稻種植調研,那里近萬畝水田收獲的稻谷,幾乎也都銷往附近的中儲糧基地。
小農在哪個季節種,種出何種糧食,將其于何時存放何處,才是庫存劇增的真實原因。某種程度上講,某一種類存糧增加其實是城市化運動的副產品,打破這個困局,需要重新界定農業產業,著實優化區域農業分工,從根本上消除城鄉勞動力收入分配差距。21世紀之初,中國糧食連年“豐收”已拉響警報,依靠建糧倉、推行價格市場化、土地經營規模化、產業化、技術化,難以從根本上確保糧食安全,各項誘導性政策出臺反倒需要謹防竹籃打水一場空。存糧多只因所存放位置發生位移,藏糧于民(房)到存糧于庫,就將此表述簡化為“存放位移論”。找尋城鎮化時代我國糧食(農業)生產的真問題,存量數字化管理難題或將成為危及國人吃飯大問題的重磅炸彈。
一言概之:人口大國的糧食問題已被牢牢地捆綁在城鄉和區域發展失衡這一根繩索之上。增強糧食庫存管理認識,解決好儲糧本質性難題,防患于未然,乃糧食安全預警監測之要義,也是治國安邦之根本。
作者系濟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上海證券報》2016年07月1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