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廖志明:古村為何越保越空,越保越少

[ 作者:廖志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7-22 錄入:王惠敏 ]

古村作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見證著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文明發展與變遷。湖南的古村資源豐富,列居全國第二,是全國文化遺產大省,在已認定的2555個中國傳統村落中有91個,在國家文物局確定的270個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中湖南有28個,占全國十分之一強。2016年列入中央財政支持名單中湖南有16個。

    古村落保護一直以來受到國家與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與關注,尤其是在美麗鄉村全面建設中,政府不斷加大保護力度,增加資金投入,使古村落逐漸呈現世人面前,但隨社會各界公益組織和志愿者進入古村落進行實地調研與各大媒體的相關報道。不論是國保還是省保單位保護的表面化,形式化,虎頭蛇尾。許多古村遺產都在保護的名義下逐漸凋敗垮塌,越來越多的古村無法擺脫貧困的命運,何況造血,開發與保護、產權與去留、管理和監督、生活和商業、諸多問題都讓古村難以延續。在城市看古村它是塊寶,在鄉村看古村它是塊鐵,在斷斷續續的除銹中消失。古村保護為何越保越空?越保越少?以下值得大家思考。

1)責任比資金更重要

    在古村調研中,不論從政府還是當地百姓對古村保護的責任意識談薄,基層文保單位力量薄弱,沒有話語權,“缺資金”似乎成了推卸責任的借口,向上級申報獲得財政支持成為古村唯一保護方式之一,一部分古村在保護與開發過程中希望是通過旅游開發收取門票的形式達到自我造血目的,但并不成功,旅游公司或地方政府并未對古村承擔保護的責任,只是將古村作為一種商業牟利的手段,古村依舊破敗,當地政府視古村是一塊燙手的山芋,也不愿承擔保護的責任。任其凋敗或過度開發,因此責任比資金更重要。

2)“一戶一宅”使古村逐漸變為空心村

    湖南的許多古村落,一直延續著“一宅多戶”的集體居住方式,在永興的官廳古宅在人民公社時期居住人數多達三四百人,共居住幾十戶人家,還有許多古村隨著人口的增加,村民都按一戶一宅的政策選擇在古村周邊交通便利的地方建房,只有部分老人留守古村,但一宅多戶的產權并沒消除,政府在對空心村改造實施中一般采取拆除或騰籠換鳥的方式,但都因權屬糾紛,成效甚微,阻力很大,在保護開發與土地流轉的選擇上左右為難,古村也逐漸變為老人留守的空心村。

3)人口結構與經濟結構變化使古村越保越空

    古村與其它鄉村一樣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更多年輕人外出打工棄村離鄉涌向城市。古村隨處可見的是留守老人,兒童和婦女,古村的經濟結構也隨著勞動力的流失基本靠外出打工支撐著每個家庭,在許多國保與省保的古村中拆宅建房與棄宅新建的鄉村建設方式直接將古村遺棄摧毀,許多古宅因長年失修逐漸倒塌消失。由于百姓盲目攀比建房。寧可借錢負債建新房,一棟比一棟大,一棟比一棟高。許多樓房密集地包圍著古村,嚴重破壞了古村的格局與風水,使古村逐漸淪為無人進入的死村,越保越空。

4)文物民間自由交易誘導人為破壞古村。

    由于國家放寬民間文物市場的自由交易與各用地鑒寶活動的推出,讓文物商販盯上了古村資源,許多古村早在十年前或更早由于疏于保護與管理,大量的石雕、木雕、牌匾,石碑、石像,古家具以及民居的家譜都流入文物市場,被商人收購一空,多數國保與省保單位幾乎保留的古村只是一付空架子而已,許多古宅、古祠、家廟經常被盜。在郴州蘇仙嶺一個古村甚至夜間偷盜分子挖墻角盜取護墻漢白玉石雕,驚醒百姓的奇聞怪事,也不乏百姓自拆宅院變買遺產,從中獲利。從郴州,永州,懷化,衡陽,湘西等地區的古村基本找不到原有的文化印記,越貧困的地方越嚴重,唯利是圖的文物市場是破壞古村的根源之一。

5)財政貧乏使古村嚴重貧血

    近幾年來國家對古村保護扶持資金都是逐年增加,也為未申報的古村提供了輸血的途徑,但真正落到古村保護的資金通過層層截流,使保護工作力不從心,每個古村的基層組織有苦難言,許多申報成功的國保與省保的古村,在扶持資金到位后,落實到具體保護的資金少之又少,都是對局部進行修繕,當地政府在探索保護的方式中更希望通過市場資本來給古村輸血,但根據我們調研的陽山古村,板梁古村,上甘棠村,談文溪村都并不成功,靠旅游開發不是古村保護的唯一途徑,更應該從觀念上引導百姓自覺修復,單一的輸血方式,很難自身造血。

6)傳統匠人的缺失使古村保護難度加大

    一座古村、一棟古宅在原有的營造建制上是當地眾多匠人與百姓共同完成,隨著傳統手工藝與匠人的消失,使得古村保護與修繕難度加大,成本過高,許多古村保護在政府與百姓眼中都是“豆腐盤出了肉價錢”低估了保護的價值,而助長了拆舊建新的心態,在許多古村百姓寧肯花百萬新建家廟,也不愿花二三十萬去修繕古祠,政府也寧肯花幾百萬修廣場,也不愿修繕古宅大院,那些從外表看不見、摸不著,不夠氣派的思想在政府與百姓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在了解古宅修繕保護的過程中,一位老人告訴我們原來修繕古祠家廟至少要十個工種的匠人(包括木匠、木雕、粉刷、油彩,祭祀、風水,泥瓦,上梁,石雕,水道等),而現在建新家祠家廟,由于找不到這些匠人,許多古村雖然通過旅游開發進行保護活化,但修繕工作斷章取義與當地文化風格極不統一,甚至把湘西的屋脊用在湘南的古村修復上,完全背離了保護的原則,因此保護的難度與成本加大。

湖南的古村保護該如何進行?古村活化怎樣避免過度開發?古村復興該走一條什么路?都集中到政府與原住民的這個焦點上,歡迎關注“湖南古村之友”公眾號。

作者簡介:廖志明,鄉村設計師,湖南古村之友牽頭人之一,湖南長沙龍喜博物館館長,龍喜鄉村學院發起人,長沙師范學院客座教授,鄉村建設實踐者,CIID資深會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古村之友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专区一区 | 亚洲一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午夜影院 | 最新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 青青青视频香蕉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