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的農村存在著兩個潛在的危機,而且問題正在逐步擴散。那互聯網是不是破解中國農村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農民要種地,就必須研究農業問題,農民住在農村,就必須研究農村。而如今,中國的農村存在著兩個潛在的危機,而且問題正在逐步擴散。那互聯網是不是破解中國農村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農村正面臨消失危機
農村面臨的潛在危機,其中一個就是農村正在逐漸衰敗,甚至消失。據統計,近十年來鄉村消失的速度是每天80個。
這種消失有的是自然的消失,年輕人不愿意待在農村所以離開了,老年人也跟著走了,村里沒人,村子也就消失了。而有些消失則是人為促進的消失,最典型的就是撤村并鎮,鄉村成了空殼村,人越來越少,所以需要拆掉這些村子。
這一輪對鄉村的破壞可能是連根拔起的,直接導致村子衰敗乃至消失。有人說這個危機可能會傷筋動骨,損害中國的傳統和文化。因為,此前大家已形成了一個共識,中國文化的根在鄉村,如果破壞了鄉村,文化也就消失了。
而另一個潛在的危機是年輕人不愿意種地。我在2010年做10個省市的調查時,種地的人的平均年齡是57歲,我們想找一個30歲以下的人,但是沒找到,當地的書記說30歲以下的人都出去打工了。
為了破解這兩個問題,國家出臺了兩項重要戰略決策。第一個是建設美麗鄉村,提出美麗鄉村建設要多種樹、少拆房,進一步讓農民在原有的村落基礎上享受現代文明。
但是在現代社會落實該政策并不近人意,有的村莊是一個美麗的空殼,有的是為了建設鄉村消滅了農民的生計,全村的人靠低保生活。這主要的原因是沒有產業,沒有人愿意留在鄉村,走出去的人沒有再回來。
另外一項決策是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未來肯定是農民種地,那需要什么樣的農民來種地?應該是新型職業農民。到今天,這已經上升為中央戰略的一項任務。
在培訓新型職業農民的時候,我們多流于形式,因為找不到新興職業農民的載體。初中畢業把他培育成新型職業農民不現實,第一他不愿意當農民,第二也沒有當農民的條件,而且沒有規模化的土地,能養得住職業農民嗎?
因此,在農業部、教育部討論新興職業農民年齡的時候,提出應該35歲以下,我說應該是65歲以下,35歲以下根本找不到人。有人說如果種地的人基本上在65歲左右,那都該退休了,但現實是沒有農民退休。目前明顯可以看到農業生態后繼乏人,那誰愿意來種地呢?
借互聯網東風破解農村難題
互聯網的出現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條件。根據中國淘寶村的地位和作用來看,直接可以觀察到有三個方面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具有促進作用。
第一是直接吸引了年輕人返鄉創業。70多歲的老年人也可以做電商,但決不是電商的主體,越年輕的人越能夠在電商行業做出貢獻。
有一些30歲左右的年輕人已經對電商非常嫻熟了,互聯網吸引他們從城里邊打工回來。由于互聯網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載體,它也會逐漸引導這些人成為新型農民,而不是純粹的商人。
第二是真正實現了產業的融合。過去喊著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的口號,卻找不到融合的點。融合的目的是讓生產者,特別是第一產業的生產者獲得更多利益,而不是把一產、二產、三產分開發展,這不叫融合。
第三是有助于新型經營主體的形成。新型的經營主體有產業大戶、合作社、工程企業,但是淘寶村的新形勢遠遠不止這幾種。一個淘寶店以及為這個淘寶店提供服務的公司、物流、包裝等相關一系列的產業,都形成了不同的經營主體。
這三方面的作用都為吸引年輕人來鄉村從事農業工作提供了條件,所以這是新興農業形成的重要載體和突破口。
未來互聯網會如何向農村延伸?農產品的安全是困擾每個消費者的重大問題,至今沒能破解。有些方法也能保證買到的農產品是安全的,例如監管部門通過罰錢來保證農產品安全,但這不符合實際。農村的危機是到處都是荒地,年輕人幾乎不愿意種地,誰來種地都是問題,罰錢從何談起。
針對這個現象,那就要創造一個機制,讓老百姓自愿地生產出安全的農產品。最好的辦法就是老百姓賣自己的產品。我最推崇的一種生產形式就是家庭農場,一部分留在鄉村的人可以種地,而家庭農場的產品可以通過互聯網銷售,但要對消費者負責,否則再也不會有人來店鋪夠買產品。通過制度性地來保障農產品質量的安全,這也是互聯網所發揮的作用。
我對互聯網在農業和農村方面發揮的作用抱有充分的希望。未來農村不僅可以賣農產品,還可以賣手工藝品,而手工藝品重新振興對鄉村發展、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鄉村文化傳承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我希望互聯網在未來農業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也希望互聯網能夠遵從農業的發展規模和鄉村的發展規律,而不是去改變它,違背它。
整理記者:邵陳熒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電商參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